书评:《悉达多》

全文风格如佛经一般,晦涩又圆融,文法晦涩,文风圆融,译者姜乙译得极好。虽然只有短短一百多页,但是这本书却读了大半个下午才读完,这种沉静的叙事风格能让人深深进入书中,不觉外部时间流逝。由于哲学素养的匮乏,我大概不能体悟书中的全意,不过即使如此也是能有极佳的阅读体验的。

婆罗门青年悉达多为追寻本我阿特曼,如释迦牟尼一样毅然离家当了沙门,而后遇到了世尊释迦牟尼,却弃其道而去,继续追寻。在遇到了妓女伽摩罗之后决心向其学习欢爱之道,其间跟随大商人伽摩施尔弥经商,有了钱财之后终于能一亲伽摩罗芳泽。悉达多最初是带着沙门的高高在上和对在苦谛中挣扎的世人的不屑而游戏人生的,但是不知不觉间也堕落在腐朽淫奢的生活中。多年以后悉达多如梦初醒,逃离了凡俗,重新走上了追寻之路,最终在船夫瓦稣迪瓦身旁找到了安宁。书的最后,悉达多在见到了从未谋面的儿子,以及经历了儿子的恨而出走之后,终于体悟了阿特曼,开始放下追寻本身,转而去爱世间万物,爱世人,爱一切愚昧荒蛮,而从精神上成为了佛陀。

最近也在读刘擎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其中对于启蒙运动前后人们思想的转变有着极其精到的划分,倒也可以与本书中透射出的哲学意味相互印证。在悉达多追寻阿特曼的过程中经历的种种思想和学说都有种浓浓的天命论,一切行为模式都建立在既有的经验和表象之上,要忍受并体察自身经历的苦谛,由于激素的改变而引发的思想转变则被解释成为顿悟。这一切都有着启蒙运动之前的社会特点: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道恒常,那么既然今天是昨天的重复,那么对表象的分析和解读也自然就是不啻为剖析本质了。

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尤其是在心浮气躁的时候。

原文摘录

婆罗门之子

“你来了。”悉达多含笑道。
“我来了。”乔文达道。

“梨俱”意为诗节。印度上古时代称为吠陀时代。“吠陀”也意为“知识”“启示”。

沙门

瘟疫肆虐时必定传言四起。

乔达摩

佛陀总结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世间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即所谓“苦谛”。

四圣谛是佛陀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

八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

觉醒

他如此孤独。多年来,他并未像现在这样意识到自己无家可归。从前,即便在最深的禅定中,他仍是父亲的儿子,高贵的婆罗门,一个修行之人。如今,他只是苏醒的悉达多,再不是别的什么人。

伽摩罗

你会愿意的。你看,迦摩罗,如果你将一粒石子投入水中,石子会沿着最短的路径沉入水底。恰如悉达多有了目标并下定决心。悉达多什么都不做,他等待、思考、斋戒。他穿行于尘世万物间正如石子飞入水底——不必费力,无需挣扎;他自会被指引,他任凭自己沉落。目标会指引他,因为他禁止任何干扰目标的事情进入他的灵魂。这是悉达多做沙门时学到的。愚人们称其为魔法。愚人以为此乃魔鬼所为。其实,魔鬼无所作为,魔鬼并不存在。每个人都能施展法术。每个人都能实现目标,如果他会思考、等待、斋戒。

尘世间

假如悉达多没学过斋戒,他今天就必须寻找活计。不论在你这里,还是别处。饥饿迫使他行动。而事实上,悉达多能安静地等待。他从不焦急,从不陷于窘迫。

你随时可抵达内心安静庇护的一隅,如同回家。我亦如此。只有少数人才有这样的内心,尽管人人都可习得。

轮回

一些富人常见的面貌渐次显现在他脸上:焦躁、涣散、无情、贪而不足、饱食无度。富人的灵魂病逐渐侵袭他。

世俗将他囚禁。情欲、贪欲和惰性,以及他最蔑视、时常嘲笑、视为最愚昧的唯利是图俘虏了他。

在河边

尽管孩提时我已知道,淫乐和财富不属于善。我熟知已久,却刚刚经历,不仅用思想,还用眼睛、心灵和肉体经历。我庆幸我经历了它!

儿子

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

如今,他待人比从前少了聪明、傲慢,多了亲切、好奇、关心。如今,他见到那些常客——孩童般的世人,商人、兵士、妇人,不再感到陌生:他理解他们。理解并同情他们不是由思想和理智,而是由冲动和欲望掌管的生活。

乔文达

“一个探求之人,”悉达多道,“往往只关注探求的事物。他一无所获,一无所纳。因为他一心想着探求,被目的左右。探求意味着拥有目标。而发现则意味自由、敞开、全无目的。可敬的人,你或许确实是位探索者。但你却因努力追求目标,而错过了些眼前事物。”

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智慧令人安详,智慧创造奇迹,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

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悉达多道:“我并不为‘物’是否虚幻而忧虑,连我也可能只是个幻象。因此,我同‘物’并无区别。

作者

Ferris Tien

发布于

2022-11-12

更新于

2024-10-19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