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长安的荔枝》

这是一本有趣的小书,寥寥几章便讲述出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是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最完美的扩写。文中主角是大唐上林署的小官兼荔枝转运使李善德,历史原型是周德文。文中的 “如果你用周德文的视角去审视史书上每一件大事。你会发现,上头一道命令,下面的人得忙活上半天,有大量琐碎的事务要处理” 这句话也是大量篇幅描写的核心,当然了,还有 “尔食尔禄,民脂民膏” 之类的话题。

一个老实人会不会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呢?李善德做到了,但只做到了一半,但当看到一条轻飘飘的指令被层层加码地压到毫无反抗能力的百姓头上时,他还是没能坚持下去,选择反抗杨相国,被流放到岭南荔枝产地。不过也不必纠结,因为没过多久圣人和圣妃都被赶到马嵬驿玩消消乐去也。

这本书最适合在仲春时节就着荔枝读。

原文摘录

第一章

荔枝产自岭南,朱红鳞皮,实如凝脂,味道着实不错,只是极容易腐坏。历年进贡来长安的,要么用盐腌渍、要么晾晒成干,还有一种比较昂贵的办法,用未稀释的原蜜浸渍,再用蜂蜡外封,谓之“荔枝煎”,只有达官贵人才吃得起。以内廷之奢靡,也只要十斤便够了。

这是书办寻常之物,名叫“贴黄”。书吏在撰写文牒时难免错写漏写,便剪出一小块同色同质的纸片,贴在错谬处,比雌黄更为便当。

“圣人是不世出的英主,可惜……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杜甫感慨。

皇帝诏令无可取消,那么最好能寻一只替罪羔羊,把这桩差遣接了,做不成死了,才天下太平。良元兄可玩过羯鼓传花?你就是鼓声住时手里握花的那个人。

为使则重,为官则轻。

他是个忠厚循吏,只想着办事,却从没注意过这差遣背后蕴藏的偌大力量。这力量没写在《百官谱》里,也没注在敕牒之上,无形无质,不可言说。可只要李善德勘破了这一层心障,六月初一之前,他完全可以横行无忌。

我四十岁生日那天,朋友们请我去曲江游玩庆祝。船行到了一半,岸边升起浓雾,我突然之间陷入绝望。这不就是我的人生吗?已经过去大半,而前途仍是微茫不可见。我下了船,失魂落魄,不想饮酒,不想作诗,就连韦曲的鲜花都没了颜色。我就像行尸走肉一样,漫无目的地走着,干脆朽死在长安城的哪个角落里算了。

第二章

只因天宝盛世,客旅繁盛,长安城又有一个折柳送别的风俗,每日离开的人太多,桥头柳树早早被薅秃了。后来之客,无枝可折,只好三枚铜钱一枝从当地孩童手里买。一番铜臭交易之后,心中那点“昔我往矣”的淡淡离愁,也便没了踪影,倒省了很多苦情文章。

天下送客最好的手段,莫过于“借钱”二字。

他还看出一层用意,这些峒獠习惯了种植,便不会回去山林去过苦日子,自然会依附王土。

李善德二话没说就同意了,挥笔签下钱契,他整个人早就麻木了。之前九九六贯的福报,在他看来只是等闲,招福寺那两百贯香积钱,更是癣疥之疾。

第三章

原来做个恶官悍吏,效果竟堪比修道,简直可以当场飞升。

这种人其实最讨厌,就像蚊子一样,一巴掌就能拍死,但流出的是你的血。

长安同僚日常开的玩笑,可比这个恶毒十倍。假如朝廷开一个忍气吞声科,他能轻松拿到状头。

第四章

林邑奴睁圆了眼睛:“我这一世入的是畜生道,只有被您当做人来看待一次。也许托您的福,下辈子真能轮回成人,值了值了……”

韩承摇头道:“你若在呈上转运法之时,附上一份谢表,说明此事有岭南经略使着力推动、度支同仁大力支持、太府司、司农寺、尚食局助力良多,你猜鱼朝恩还敢不敢抢你的功——良元兄呐,做官之道,其实就三句话: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众人齐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

今日的天气不错,霞色殊美,想必一会儿香客离去、寺门关闭之后,便会有贵人单独入寺赏景了——事实上,这是招福寺笼络朝中显贵最重要的手段。

第五章

“下官德薄力微,何敢觍颜承此重任。愿献与卫国公,乐见族亲和睦,足慰圣心。”

这一刻,古来谄媚之臣浮现在李善德背后,齐齐鼓掌。

他必须努力证明,自己有无可替代的核心价值,才不会在这个大盘被挤出局。

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李善德突然觉得很荒谬,他依足了规则,却处处碰壁;而这么一块不在任何官牍里的牌子,却畅行无阻。

第六章

他奔忙一场,那些人若心存歹意,已死无葬身之地;若尚念一份人情,抬手也便救了。生死与否,皆操于那些神仙,自己可是没有半点掌握,直如柳絮浮萍。

如果你用周德文的视角去审视史书上每一件大事。你会发现,上头一道命令,下面的人得忙活上半天,有大量琐碎的事务要处理。光是模拟想象一下,头发都会一把一把地掉。

作者

Ferris Tien

发布于

2023-09-09

更新于

2025-01-08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