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01 月书单

书名 作者 作者国籍 出版社 类型 评分
面纱 毛姆 英国 江西人民出版社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7.0
埃隆·马斯克传 沃尔特·艾萨克森 美国 中信出版社 名人传记

书评:《面纱》

“记住,尽你的责任算不了什么,那是对你的要求,就像你的手脏了就得洗一样并不值得称道。唯一重要的是去爱你的责任。当爱和责任合而为一,神的恩典就会降临于你,你会享受到超乎一切认知的幸福。”

英国版《包法利夫人》,读下来感受一般。

一个被标准流水线加工出来的内心空洞的伪贵族小姐,嫁给了一个她不爱但爱她的细菌专家,之后出轨海王被丈夫发现,然后跟着丈夫去霍乱疫区,丈夫死了,她怀着海王的孩子回到了香港,又找了海王,最后自认为洗心革面的故事,整体情节空洞且略恶心。唯一值得看的是霍乱疫区中对于死亡、信仰、责任的描写。

译后记洋洋洒洒讲述如何将标题《面纱》跟剧情相呼应,但在我看来面纱这个意向实在无足轻重,只是特定性格的人在特定场景下做出的特定响应而已。反而是修道院长的话要比剧情本身深沉得多,更值得好好读一下。

还有,毛姆真是偏爱 NTR 剧情,这或许跟他自身相同的经历有关。

阅读更多

2024 年 12 月书单

书名 作者 作者国籍 出版社 类型 评分
素食者 韩江 韩国 四川文艺出版社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7.0
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 吴钩 中国 云南人民出版社 社会科学-政治军事 7.0

书评:《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

这本书的行文间时不时闪过吴思的《潜规则》的影子,能看出来作者也在尝试模仿其行文风格和论述逻辑,不过公式化的东西就只有一条 “实际权力 = 正式权力 + 隐权力” 的公式,其实没太大意思。书中的例证也不算太吸引人,但是对于隐权力产生的原因和其影响的分析还是很深入和系统的。

书中所有的例证和论述都可以归集为一句话:正式权力分配的渠道不畅,因此才会诞生非正式的权力分配方式,权力在这些非正式渠道中溢散出来的过程就是隐权力发挥作用的过程。书中的例证围绕师友、师爷、小吏、夫人等角度展开,也都与主题相印证。

书的最后对于中国历代权力转移过程的分析写得很好,皇帝出于限制当前最大的分权者的目的设置了权力旁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旁路逐渐失去初衷和控制,最终成为了新的分权者,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地在中国历史上上演着,从外朝到内朝,从大司马到尚书,从尚书到参知政事和平章事,再到大学士、军机大臣,无不如此。

书也不厚,可以一读。

阅读更多

书评:《素食者》

这是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韩江最知名的一本书。之前并没有读过韩江,读之前我对本书的预期是像《失明症漫记》一样的小说,在一个宏大的思维实验场剖析人性。不过读完第一章以后我都差点以为自己读错书了——倒也没那么差,但也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全书三章分别从 “素食者”英惠的丈夫、姐夫和姐姐的视角观察英惠“疯掉”后几年内的故事。但无论从什么视角来看,英惠都是一个浸泡在自我压抑中的逆来顺受的角色,丈夫将其解读为“高性价比”的贤妻,姐夫将其解读为“搞艺术”的对象——实则只是发泄性欲的工具,姐姐将其解读为一个纯粹的精神病人——直到最后才开始理解妹妹。

英惠小时候自己的小狗在自己眼前被折磨致死,自己还吃了它的肉,时常被父亲责骂殴打,以至于迷路在山林中时不想再回家。结婚之后被丈夫看不起,心理出问题后更是被丈夫和家人嫌弃,被姐夫意淫和诱奸,最后只能跟姐姐相依为命。经历这些事情之后的英惠变疯是毫不意外的。

英惠作为一个平平无奇又被千挑万选过的“高性价比”贤妻,一旦开始成为神神叨叨的素食者,在丈夫的眼中就迅速失去了利用价值,最终以离婚告终。在丈夫的视角中自己是个十足的受害者,妻子平凡又无能,自己跟她结婚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妥协了,结果后来妻子不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让自己吃不好饭,也在外人面前没有面子。这种充斥在日常中的异常很容易让身边的人陷入崩溃——这正是为什么丈夫看起来像是个受害者。但是这样的丈夫自己也不是什么好饼:虚荣自大,还时时意淫自己的大姨子,不过似乎也只是如此,算不得很坏。这种没有嫌疑人可指责的别扭感或许正是韩江想要表达的对于女性的“结构性压迫”。

英惠的姐夫是个典型的非典型艺术家,一直在寂寂无闻中消耗着人生。他对小姨子英惠一直有种变态的欲望(典型的韩国三级片剧情,不知道韩江是不是由此得到的灵感),具体表现在觊觎英惠屁股上的胎记,这兽欲在经历英惠自杀和住进精神病院等一系列冲击之后变得更加炽热难掩。姐夫的欲望在艺术摄影中找到了发泄口,他借由模特让英惠浑身画满植物彩绘,甚至还找来了另一个男模特让他们假戏真做。在得知英惠对于花的彩绘无法拒绝之后,姐夫找来前女友把自己也画满植物,接着得偿所愿跟英惠做爱,然后第二天早上就被妻子抓了现形。在这一章中姐夫的形象是一个油腻且精虫上脑的中年男人,英惠则任由其索取,相较于第一章的家庭形象,这里英惠的弱势更像是社会中和纯粹的两性关系中女性弱势形象的映射。

英惠的姐姐的痛苦未必比英惠更少,在经历了妹妹疯癫和丈夫出轨妹妹之后,英惠一边要顾及工作,一遍要照顾儿子,还要经常去精神病院照料妹妹。在重重压力之下姐姐常常冒出轻生的念头,也在被痛苦挤压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了妹妹。姐姐和妹妹相依为命,这个场景大概就是标准的 Girls Help Girls 了吧,“所以,有一天,当我们醒来的时候”,世界才会真的好起来。

韩国文学和影视作品喜欢把镜头对准问题和阴暗面本身,让人物在预设的场景下演绎极端的剧情,因此韩国电影或小说常以悲剧或一片狼籍收场——滚落山崖的石头必然会粉碎。这本书也有这个问题,韩江想要借由英惠这个角色揭露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痛苦,但是把问题推向了极端,以至于在这些讨论中无法看到可以撬动困境的入口,行文更像是充满痛苦和悲哀的发泄——当然解决问题也并非作家的工作,指出问题已是难得。

这本书拖延了两个月才读,今年的阅读量远比去年低多了,不过本就是个爱好,随意点也不错。

阅读更多

2024 年 10 月书单

书名 作者 作者国籍 出版社 类型 评分
希波战争 George W. Cox 英国 华文出版社 品读历史-历史专题 6.5
一个人的老后 上野千鹤子 日本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社会科学-专题研究 7.5
信托的逻辑 王道远 中国 中信出版集团 金融经济 7.5
血殇:埃博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Richard Preston 美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纪实文学 8.5
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 南海出版公司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8.0

书评:《百年孤独》

实际上这篇书评写于十二月上旬,为了按照月份组织,还是把它归到了十月。

这本书在我印象里是最著名的名著之一了,也无数次被极其混乱复杂的人物关系劝退。让我开始对这本书真正感兴趣的是在芳斯塔芙和小约翰的视频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过的联合果品这家公司,只要出现联合果品就会有“马孔多在下雨”这样的弹幕。联合果品一家香蕉公司怎么也出现在名著里了,这种好奇心是我把这本书列到书单的主要原因。

小镇中几个家族几代人的故事一直是我特别喜欢的题材,无论是《那不勒斯四部曲》《杀死一只知更鸟》还是《生死疲劳》,只要题材如此我就喜欢。这本书也是标准的这种题材,但话说回来,这些人起名字也太图省事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三代人全叫一个名字,真就跟于老师祖孙三代一样。为了方便称呼就把儿子的姓抠了,把孙子的中间名和姓抠了,一大堆奥雷里亚诺,一大堆阿尔卡蒂奥。我本以为读过几本俄国作家的书之后对外国人冗长繁复的名字已经免疫了,结果这本书读到后边还是陷入极度混乱以至于我直接放弃梳理人物关系了。

主要剧情和人物关系就不展开了——现在我也整不明白了——直接去找现成的关系图。百余年间的轮回宿命、社会变迁、政治、军事、资本主义等各种元素的媾合,在马孔多诞下了布恩迪亚家族这样一个怪异独特的有机体,一大堆奥雷里亚诺和阿尔卡蒂奥好像布恩迪亚家族这棵扭曲的树上繁忙交错的昆虫,一刻不停地攀爬,又从不离开。

马尔克斯真的非常擅长描写性爱场景,各处情爱描写都充斥着一种旺盛蓬勃的生命力,其间没有谨小慎微的罪恶感,只有原始欲望的释放和对当下的享受。文中还处处充斥着一种仿佛梦境的毫无逻辑的癫狂感,比如在香蕉工厂建立起来后,在奥雷里亚诺第二招待客人以及和“母象”进行大胃王比赛时,在美人蕾梅黛丝升天而去时,在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解读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羊皮卷时等等。

这本书前后读了一个多月,是我读得最慢的一本书,主要是这段时间现实世界比文字更精彩。之后有机会可以再回头好好读一遍。

阅读更多

书评:《血殇:埃博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以前从没有读过这个类型的书,本来以为会是有些无聊的事件罗列,但没想到沉浸感十足,特别有种电影感。如果在 Pandemic 初期读到这本书,体悟应该会深得多。我还记得 2020 年初时,我一边改论文一边听着电视里武汉的新闻,虽然知道这是世界级别的大事,也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了它的存在,但是从未真的从心底害怕过。如果那时读过这本书应该早就把遗嘱写好了。

书中对不同人物和事件描写的交错像是电影中镜头的切换,比如书的开头,先是描写恩多贝女士分娩和分娩失败死亡的场景,紧接着就是比埃塔修女发病的过程。你甚至可以想象导演特意要求此时要手持拍摄,让场景晃动以突出紧张和措手不及的感觉。修女一点点走向死亡的过程很有一种灾难电影《解冻》的感觉:电影中极地冰盖下解冻出的虫子迅速繁殖侵蚀人类的肉体,这一点与病毒的扩散过程很像。

随后 “主角们” 的出场更是像经典美剧的开头:一个 J-Cut 接入,警笛声响起,然后淡入画面,街道上散乱的警车和救护车,一个叉着腰的警官跟其他人繁忙地交谈着,还时不时抬头知会一声同事。也无怪这本书的前作《血疫》会被改编成剧集,理查德·普雷斯顿的写作功力太强了,画面感真的十足。(给我同样感觉的书还有刘和平的《大明王朝1566》,电视剧简直是照着书一句句拍的)

作者的笔力除了场景构建外,还体现在独特又熨帖的比喻上:当地特色的葬礼成了病毒扩散的温床,葬礼就像高速摄影机下的核爆;病毒像是鱼群,变异且适应的病毒在鱼群中脱颖而出;病毒隔离区是融毁的反应堆核心;冷冻箱中的冰雾像是触手一样爬出来……这种贴切又符合逻辑的比喻真的是只有完美可以形容。

在应对病毒爆发的过程中,医疗工作者们当然很伟大,而且起到了绝对的正向作用。但我不想、同时认为作者也并不想歌颂他们的伟大,这本书透露出的是一种更宏大也更 “天地不仁” 的东西。医疗工作者也是人类这个巨大的有机体的一部分,而全书的一系列事件反映的仅仅是这个有机体在面临自然界时的脆弱和迷茫,一如人类群体第一次从非洲大陆走向世界时一样。即使人类短暂胜利了也没什么好歌颂和赞扬的,因为下一次大爆发随时可能再来,届时人类也未必能做出比这一次好多少的应对。这并非悲观,而是现实。

与医疗工作者相呼应的是地方政府的无能无为,从始至终鲜能见到政府组织或军队的身影——除了克扣补贴和贪腐索贿的时候,塞拉利昂这个国家仿佛被它自己遗忘了似的,这也是非洲国家的常态了。

第三部穆扬贝医生在明白了病情根源是传染性病毒之后的表现很真实,他总是幻想着身上会出现症状,开始极度疑神疑鬼,此时他不是医生,而是一个普通人,或者说医生本就是普通人。第四部里汗医生的死也非常触动我,他是主角,他怎么会死呢?但这是现实的故事,现实中没有主角,现实中也没有人不会死。

临近结尾,“假如四级病毒在世间爆发,超级城市纽约被迫施行远古法则,情况会怎么样” 这段话简直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精准预言,短短三年后一切就都成为了现实。更令人绝望的是,从这几段话中透露出的并不只是作者以及相关医疗科研工作者的睿智,更多的是一种谈及随处可见的简单事物时才有的淡然感:病毒和宿主在几亿年的战争中从未落于下风,这场战争更是从未停止。

最终这场埃博拉大爆发还是熄灭了,但不是被抗体药物或疫苗扑灭的,而仍然是得益于 “远古法则”,即隔离、消毒和等待,几年后的新冠似乎也是如此。虽然不知道下一次全球性病毒大爆发是什么时候,但可以确定的是肯定会有下一次爆发,我们能做的只是希冀到时候人类有更直接的应对手段了。

这本书真的很好看,值得一读。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