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0 月书单

书名 作者 作者国籍 出版社 类型 评分
希波战争 George W. Cox 英国 华文出版社 品读历史-历史专题 6.5
一个人的老后 上野千鹤子 日本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社会科学-专题研究 7.5
信托的逻辑 王道远 中国 中信出版集团 金融经济 7.5
血殇:埃博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Richard Preston 美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纪实文学 8.5
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 南海出版公司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书评:《血殇:埃博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以前从没有读过这个类型的书,本来以为会是有些无聊的事件罗列,但没想到沉浸感十足,特别有种电影感。如果在 Pandemic 初期读到这本书,体悟应该会深得多。我还记得 2020 年初时,我一边改论文一边听着电视里武汉的新闻,虽然知道这是世界级别的大事,也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了它的存在,但是从未真的从心底害怕过。如果那时读过这本书应该早就把遗嘱写好了。

书中对不同人物和事件描写的交错像是电影中镜头的切换,比如书的开头,先是描写恩多贝女士分娩和分娩失败死亡的场景,紧接着就是比埃塔修女发病的过程。你甚至可以想象导演特意要求此时要手持拍摄,让场景晃动以突出紧张和措手不及的感觉。修女一点点走向死亡的过程很有一种灾难电影《解冻》的感觉:电影中极地冰盖下解冻出的虫子迅速繁殖侵蚀人类的肉体,这一点与病毒的扩散过程很像。

随后 “主角们” 的出场更是像经典美剧的开头:一个 J-Cut 接入,警笛声响起,然后淡入画面,街道上散乱的警车和救护车,一个叉着腰的警官跟其他人繁忙地交谈着,还时不时抬头知会一声同事。也无怪这本书的前作《血疫》会被改编成剧集,理查德·普雷斯顿的写作功力太强了,画面感真的十足。(给我同样感觉的书还有刘和平的《大明王朝1566》,电视剧简直是照着书一句句拍的)

作者的笔力除了场景构建外,还体现在独特又熨帖的比喻上:当地特色的葬礼成了病毒扩散的温床,葬礼就像高速摄影机下的核爆;病毒像是鱼群,变异且适应的病毒在鱼群中脱颖而出;病毒隔离区是融毁的反应堆核心;冷冻箱中的冰雾像是触手一样爬出来……这种贴切又符合逻辑的比喻真的是只有完美可以形容。

在应对病毒爆发的过程中,医疗工作者们当然很伟大,而且起到了绝对的正向作用。但我不想、同时认为作者也并不想歌颂他们的伟大,这本书透露出的是一种更宏大也更 “天地不仁” 的东西。医疗工作者也是人类这个巨大的有机体的一部分,而全书的一系列事件反映的仅仅是这个有机体在面临自然界时的脆弱和迷茫,一如人类群体第一次从非洲大陆走向世界时一样。即使人类短暂胜利了也没什么好歌颂和赞扬的,因为下一次大爆发随时可能再来,届时人类也未必能做出比这一次好多少的应对。这并非悲观,而是现实。

与医疗工作者相呼应的是地方政府的无能无为,从始至终鲜能见到政府组织或军队的身影——除了克扣补贴和贪腐索贿的时候,塞拉利昂这个国家仿佛被它自己遗忘了似的,这也是非洲国家的常态了。

第三部穆扬贝医生在明白了病情根源是传染性病毒之后的表现很真实,他总是幻想着身上会出现症状,开始极度疑神疑鬼,此时他不是医生,而是一个普通人,或者说医生本就是普通人。第四部里汗医生的死也非常触动我,他是主角,他怎么会死呢?但这是现实的故事,现实中没有主角,现实中也没有人不会死。

临近结尾,“假如四级病毒在世间爆发,超级城市纽约被迫施行远古法则,情况会怎么样” 这段话简直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精准预言,短短三年后一切就都成为了现实。更令人绝望的是,从这几段话中透露出的并不只是作者以及相关医疗科研工作者的睿智,更多的是一种谈及随处可见的简单事物时才有的淡然感:病毒和宿主在几亿年的战争中从未落于下风,这场战争更是从未停止。

最终这场埃博拉大爆发还是熄灭了,但不是被抗体药物或疫苗扑灭的,而仍然是得益于 “远古法则”,即隔离、消毒和等待,几年后的新冠似乎也是如此。虽然不知道下一次全球性病毒大爆发是什么时候,但可以确定的是肯定会有下一次爆发,我们能做的只是希冀到时候人类有更直接的应对手段了。

这本书真的很好看,值得一读。

阅读更多

书评:《信托的逻辑》

这本书是从 2022 年开始读的,中间断了之后就一直没拾起来,这次是前几天读完《一个人的老后》临时书荒才又翻了出来。信托是个常出现在各种金融和豪门恩怨场景中的元素,但以往我对其几乎一无所知。这本书作为领域科普非常好地补充了我的装逼死角,又因为信托的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业务与非信托领域的资金和资产的运行是基本一致的,本书也可以拓展一下金融领域的一些通用概念。

读完全书后,我自己的粗浅的感受是信托并没有在资金和资产的撮合过程中提供其专有的运行模式,更多地是从获客、法律法规、监管角度、管理架构等外部框架上圈出来了一块独特的领域。也正因为这一点,作者在最后一章才尝试寻找如何让信托通过差异化服务来突出自身优势。

这本书是很多人合写的,内容上会有一些重复,而且过于沉溺于下定义,把浩如烟海的产品塞进一个个密密麻麻的盒子里,又给这些盒子的划分方法找了很多意义。这些名词定义理解上倒不难,只是很难统一到一套固定的逻辑框架中,导致很难形成稳固的记忆和认知。整本书也穿插着中信信托的广告,当然并不喧宾夺主。

挺好的科普书,挺好的信托,等我有了家族办公室也整一套。

阅读更多

书评:《一个人的老后》

这是 Sh.DY 推荐的一本书,我都读完了她自己反而还没读完。读过之后不仅没找到答案,反而还找到问题了。人会变老以及养老的问题我一直不愿意去多想,但是这本书写得非常详细,由不得你不去跟着一起思考。

全书虽然是基于女性视角,但大部分内容是不分性别的,很多话也让我很有感触。女性作家和日本作家的双重加持也让本书的章句多带有一种独特的细腻。第四章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其中关于各类人际关系的描写不仅是我赞同的,而且也能给我一些新的启发。

前段时间我突发年龄焦虑时写过下边的微博:

以前读到上帝骗取亚伯拉罕灵魂的故事时没有太多感受,跟白开水似的不疼不痒,虽然明白“老很可怕”这个道理,但是心理上并无法体会。

近来开始愈加惧怕年龄的增加,总感觉自己迟早会变成失去一切可能性的老人,变得与路边等公交的乌央乌央的花白脑袋一样。现在有些理解亚伯拉罕了,与其未来终有一天变成这样,我也愿意让上帝带走我的灵魂。

这本书并没有减少我的焦虑,但确实能让人在面对无法避免的衰老时有一套可循的方案,而不至于手足无措了。

阅读更多

书评:《希波战争》

全书读完只有一个感觉:作者被希罗多德带偏了,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抒情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像是没有换行的蹩脚史诗。各种人名、地名穿插在意识流的文风中,让全书读下来非常痛苦。

作者不无偏见地穿插了很多对于两千多年前 “东方独裁” 和 “西方民主” 的对比评论,东方的部分倒没什么,但是关于希腊的问题如城邦间的矛盾、城邦内阶级的矛盾、自我束缚的政体、从失败走向失败的改革几乎没有提过,只是让几个僭主和的名字出来打了个酱油。这就让希腊本身的形象显得单薄又抽象,仿佛整个巴尔干半岛只剩下了穿着白袍的老登和袒胸露乳的兄贵这两种形象。

书中对于历史主线的描写反而占比极小,马拉松、温泉关、普拉提亚这些精彩的战役基本上都是几段话带过,对于战前的形势分析、内政外交和战后的内外矛盾、势力洗牌也都没什么涉及,让战争这一错综复杂的政治活动显得很呆。总之这本书不能告诉你什么是希波战争。

希波战争讲得最好的还得是 B 站 UP 主 “唠点历史” 的《希波战争》系列 1~6 集,波斯崛起、希腊繁荣以及两个文明的冲突都讲得非常清晰,乱七八糟的名字和人物关系也被处理得让人印象深刻,还辅以形象的地图和插画,比这本书强多了。我现在还记得去年在午饭和晚饭的时候在学院五号找个地方席地而坐看老海的视频的时光,那时在 MMT 干得非常难受,午间和晚间看老海这段时间、以及晚上读书的那段时间是我为数不多的快乐了。

阅读更多

Reflection

相较于前段时间时不时泛起的矫情,这段时间我过得好像还不错,甚至有种享受生活的感觉,但这是一种假象,这样的日子绝非永久,即使想通过胡思乱想来寻求出路是毫无作用的,也好过不再思考。为具体的事和人而非符号活着,尽管客观上是好事,但仍不啻于对过去苦苦挣扎的自己的一种背叛,也是对未来的自己的不负责任。

要为符号活着,要追寻彩色的石头。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2024 年 09 月书单

书名 作者 作者国籍 出版社 类型 评分
人间椅子 江户川乱步 日本 新星出版社 侦探悬疑 7.0
俗世奇人 冯骥才 中国 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学名著-当代文学 6.0
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 李峰 中国 上海古籍出版社 品读历史-历史专题 8.0

书评:《俗世奇人》

就是一些短篇小故事,最适合的还是在高中晚自习读。大多数故事都过于没头没尾,内容也没什么生趣。不过整体的用词习惯倒跟郭德纲一样(当然了),脑内配上郭德纲的旁白加上于谦的捧哏也能打发打发时间。说到郭德纲,我现在最喜欢的郭德纲的单口片段就是《张小乙下南京》开头那里茶馆里的描述,以及《相声五十年之现状》里天桥码头的苦力干完活去听相声和泡澡的片段,很有一种勃勃的生机。另外老郭的唱段里我最爱《休洗红(皮大衣版)》,真是老天爷赏饭,余音绕梁,听得魂都要飘了。

阅读更多

书评:《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

我对中华第一帝国及其以前的历史总是非常感兴趣,几个月前读完了《翦商》,从时间线上往后正好就接上了这本。本书体量不小但是核心观点挺明晰的,读起来并不费劲,书中考据虽多但都为论点服务,并非无脑堆叠(再鞭尸一下《爪牙》这种看起来让人极其痛苦的书)。

作者对西周中后期的政治困境描述非常精到:一方面西周的资源只来源于王权直接控制的京畿地区,另一方面周王室却要对全天下负有义务。对官员的赏赐、对蛮族入侵的抵抗、对远方叛乱的讨伐都只能从周王室自己的口袋掏钱,这些付出最好的后果就是一切如常,系统只有资源流失而没有增长;血缘关系维护的诸侯们随着时间而淡化联系,控制力的不足又强化了地方诸侯的独立性。一切在正反馈循环中走向崩坏。

周王室对于地方诸侯的控制力逐年减弱以至于最后成了吉祥物,联想到汉初与各个诸侯紧张的关系(如《祥瑞》中提到的,“汉廷给这些诸侯王的文书,形式上等同于外交文书,虽然号称君臣,实际上和敌国差不多,边境线上也互设关卡防备,一些重要军事物资比如战马,更是严禁流通贩卖”),或许历史书中讲的那种上下尊卑井然有序的中央-地方关系从未存在过,只是腐儒在幻想中的附会罢了。

书中对于厉王被放逐的原因的分析我认为更接近真相,或者说更具逻辑:厉王急于收拢强化王权,并且削减贵族权利,而非人民有了主人翁意识站起来推翻暴政——拿三千年前的历史事件来附会所谓马列主义才是愚蠢的行径,彼时贵族和王权的斗争才更像是特有的时代基调。当然这并非为厉王洗地,我一直都是认为历史人物的评价一般没有方向性错误,厉王本人大概率就是臭鱼烂虾,只是对于其下场真正原因的归结并非如教科书简单所言是“失徳暴戾”,而且箭垛效应也决定了“天下之恶归焉”。

书中有一点挺刷新我认知的,即玁狁并不是匈奴前身,而是西北地区的农业政权,一个强力的证据是玁狁与周王室的战争都是车战,而匈奴与汉朝主要是马战。另外对于褒姒“妖女祸国”的分析也很深刻:褒姒的故事不只是源于传统亡国之君的叙事结构,更因为西周作为圣人推崇的王朝的模范性和其灭亡的耻辱性之间需要一个“妖魔”来调和,褒姒恰好扮演了这个角色。

春秋战国的历史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很多故事都能被编织在同一张巨大的网上。假道伐虢背后是虢国和晋国多年的恩怨,再往前可以追溯到平王在虢国和郑国、晋国之间设置的政治平衡,再往前就是申缯灭周和平王东迁了。此外虢国在平王东迁后不久还讨伐过曲沃晋氏,这又和曲沃代翼、郑伯克段联系在了一起,曲沃代翼又间接引发了两百多年后的三家分晋(来自百家讲坛《春秋战国记》刘兴林教授的观点,曲沃代翼让晋国国君沉浸在自卑和敏感中,担心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就把所有的后代全部送到各个诸侯国当人质,一旦国君驾崩,哪个王子能在大臣的保护下返回晋国那么谁就能当国君,进而大臣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最终在三家分晋前夕形成了知赵魏韩四家最大的上卿),这种知识点相互印证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

最后一章提到了中华民族或者说“华夏”这个庞大群体的身份认同就来自于西周,在周王室通过同姓分封和异姓联姻等手段的有意联合下、在诸侯的通婚中、在外敌的侵扰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别对照下,中原贵族们渐渐形成了华夏的身份意识,并不断融合和吸纳更多的群体,这才有了今天的中华民族。

有趣的是附录四中其他学者对于本书的评价整体并不算特别正向,诸如“地表形态”的立论模糊和影响程度不清晰、论证和论据不令人信服、难以置信地忽视了周天子自身的宗教和信仰地位对于慑服与统御诸侯的作用等等。这种情况在社科书籍中也是非常常见的,毕竟书只有两种:有被批评的价值的和没有被批评的价值的。附录五中作者一一对这些批评都怼回来了,学者吵架的氛围顿时起来了,很有意思。

本书值得一读,观点简洁深刻,论证翔实完备,而且这种上古三朝的历史科普实在是太难得了,读一本少一本。

阅读更多

书评:《人间椅子》

我从小看柯南长大,对于剧场版片头柯南的脑袋撞到书架上然后抬头看到江户川乱步的书这个桥段非常熟悉,不过江户川乱步的书却是第一次读。这次是在越南往返的飞机上读完的这本书,体量不大又都是短篇,很适合在交通工具上消磨时间。

读完的整体感受其实一般,毕竟是一百年前的书,其中的桥段在无论在彼时是创新还是借鉴,对今天的读者来说都过于熟捻而至于无味了。但话说回来,正因为我们对于其桥段设计非常熟悉,恰恰说明了江户川乱步的剧情设计是非常成功的——以至于在其后的百年间被反复借鉴和发扬。书中的《人间椅子》和《蒙面的舞者》甚至于画面感十足,仿佛在很多电影中都见到过类似的故事。

之后有机会读一读江户川乱步的长篇吧,或许有不一样的感受。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