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回荡的钟摆》

对这本书闻名已久,近来才有时间读。不夸张地说,第一辑读下来酣畅淋漓极其过瘾,作者对于某些东西的批判在我看来切中肯綮直指核心,而且借身份优势这些话作者说出来不会被 “捂嘴”,因此非常难得。在提振经济、强化创新上,作者提出了一系列设想,比如放松监管,注重产权保护,制定框架而非当审核员等等。可惜,现在这艘大船在向着完全相反的方向驶去。

不过这本书在我看来也就前半本值得读,后半本不仅掺杂进了一些无聊的理论(理论有用,但确实无聊,而且也与本书宗旨不符),更有甚者,在作者一些讨论中涉及到“外行”的领域还有一些可笑的论调,而且在观念上越来越偏颇,下边几段来 “挑挑刺”。

如第二辑中谈“为什么中世纪的人们没有去发明机器呢”这个问题时,作者手里拿着“缺乏技术创新的制度性激励”这把锤子到处乱敲,什么话题都成了钉子。这个锤子是挺有用,但为了中心思想而中心思想,忽略了科技发展这个独立领域固有的特点和规律,外行气息十足。

又如第二辑中作者极力建议医疗全面市场化,理由是医疗产品跟食品一样,市场配置能给出比政府控制更好的结果。但忽略了这样两点事实:中国的食品市场背后是十八亿亩红线,显然属于政府控制而非市场配置的范畴;同时市场化了的欧美医疗行业并没有体现出显著的市场化特征,相反地,医疗集团和协会在这里充当了控制者的角色,让整个行业的竞争极不充分,“一致对外”地从民众手中攫取利益(遗憾的是中国也有这样的趋势)。

“用摄入热量和营养、寿命、生活便利以及生活享受的多样性衡量,当代中产阶级的绝对生活水准超过了传统社会中的帝王”,这句话十足可笑,我不想拿“专家”说事,但是作者这句话实在是太“专家”了,透着一股子琢磨数字把脑袋琢磨坏了的蠢蛋气息。

最后一辑学术方面还行,但是常识上充斥着意林风味,什么 “资本社会中上升通道永远存在”,“西方家庭中子女18岁就会被赶出家门” 这种令人无力吐槽的字句竟然会出现在这本书里,恍惚间让我怀疑我的时间到底花得值不值。

附录这一辑,常识啊常识啊小年先生!什么叫 “为什么古埃及的历史上三四千年这个社会没有任何改变?因为没有外部冲击,没有内部危机。” 埃及从古王国时代一直到近代一直是一片“热土”,走了波斯来了罗马,啥时候成了静态社会了。

总之吧这本书其实还是值得读的,但是也不能盲目,作者毕竟是经济学家,也毕竟只是经济学家。

阅读更多

2024 年 06 月书单

书名 作者 作者国籍 出版社 类型 评分
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 Bradly W. Reed 美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品读历史-历史专题 6.0

书评:《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

读之前其实挺期待的,以为这跟《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活在洪武时代:朱元璋之下小人物的命运》、《喜:一个秦吏》等专题史一样有趣。不过事实是这基本上是我这两年唯一一本跳着看完的书了,太枯燥了,基本是把参考资料翻译之后原样照搬过来了(其实《喜》也有这个毛病),只能说这水字数的样子太像是毕业论文了。

本书对于书吏衙役的介绍可与《活在洪武时代》相辉映,整体对于胥吏们在政治系统与社会生态中的地位描写让人耳目一新:书吏衙役们的行事仍然遵守一套 “影子规则”,民众也不是像电视剧一样对胥吏们敬而远之,而是在生活中与之有密切的互动,这也是王法不及之处的必然,而 “贪得无厌”、“道德低下” 的评论往往是上位 “官” 们对于 “吏” 们刻板的指责,也体现出了言必称孔孟的官员们对底层政治生态的疏离陌生。

不过从第三章开始,全书行文的论述过于沉溺于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抽象框架过于薄弱,基本就成了四川巴县历史资源的原文拷贝了,殊是无趣,后边的内容也都跳着看完了,圈出来了一些值得多看几遍的章句,放在原文摘录里了。

阅读更多

2024 年 05 月书单

书名 作者 作者国籍 出版社 类型 评分
消失的13级台阶 高野和明 日本 上海文艺出版社 侦探悬疑 7.5
绝叫 叶真中显 日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侦探悬疑 8.0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张向荣 中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品读历史-历史专题 9.0

书评:《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后人已经搞不清楚这个士兵究竟是一个叫作杜吴的商人,还是一个叫作杜虞的屠夫,但这都不重要。公宾就很快跑进室内,找到了那个被杀死的人,他虽然已经被褫去印绶,但身旁的威斗、衣服的颜色,以及那令人印象深刻的面容,使他足以确认,这具尸体就是终年六十八岁的皇帝王莽。

在周六的下午(实际上是 6 月 1 号,而不是 5 月 31 号)读完了这本书的最后几句话,只觉酣畅淋漓,非常过瘾。全书以西汉的政治制度和儒学发展为铺垫,解释了王莽上位的前提条件,书中也详细阐述了王莽一生的起伏。书中内容线索的展开是线性的,像是精品视频的文案,而不是学术报告,需要前后穿插关联来理解。阅读体验好很多。全书行文也时不时显露出作者的 “不过时”,玩梗、膜长者、电影、小说等内容都信手拈来,穿插在整体严肃的论述中格外透出一种清新活泼,这种活泼感与扎实厚重的学识积累在同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于作者本人的好感和好奇。

书看了一多半时,尤其是看到王莽挑起与 “四夷” 之战把国家推向深渊时,我对王莽其人是愈加厌恶的,但是当看到王莽静悄悄死在乱军之中时,我对王莽的感受变得更加复杂了。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被平民砍下脑袋的皇帝,王莽当然罪无可恕,靠着对于僵化教条的痴迷和刚愎的性格,王莽在经济、民生、政府机构、外交上一通瞎折腾,把西汉大好的局面搞得千疮百孔,其狠辣和多疑的性格也让他与家人、心腹、追随者渐行渐远,逐渐成为了真正的 ”孤家寡人“,王莽的死毫不可惜,而且大快人心。但是从今天的角度来评价王莽对于 “内圣外王” 的儒家理想的迷信其实也是不公平的,现在我们有王莽的教训,但是王莽是没有参考的,西汉末期也并非只有王莽信儒家理念和谶纬这一套,这是整个 “学术圈” 普遍的认知,不然王莽的上位也不会那么顺利了,那毕竟是两千年前。

王莽绝非只靠道德表演就当了皇帝,即使有私下授意和串联,支持王莽上位的民意仍然是巨大的;王莽也绝非什么穿越者,经世济民天下大同本就是每个时代的共同理想,他不必从什么别的朝代穿越过去才能知道这些;王莽是个政治家,但是 ”进步“ 太快,没时间体悟事缓则圆的道理,不理解改革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更不理解推动一个国家不只是下发几条命令就可以的,一通折腾下来民意尽失;王莽僵化刻板,用严刑酷吏等法家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儒家理念,最终只能是缘木求鱼,把国家推到了与秦末一样的危局中,可惜他没有秦始皇的手腕和智慧;王莽狠辣到了歹毒的地步,为了自己身上圣王的光环,不惜杀亲杀友,惹得自己的儿子都产生了弑父的念头,最终嫡子全死在了自己手中,当初的朋友也起兵要诛灭自己;王莽多疑成性,自己是权臣上位,因此也极度防范群臣,把大事小情都抓在自己手中,事情处理不完,反而给了下边的人积压和寻租的空间;王莽刻薄寡恩,裂土封侯的许诺过去了十年都没有兑现,把一批心腹和精英阶层推向了对立面;王莽迷信符说谶纬,靠谶纬上位,又被谶纬反噬……

看到王莽死时,耳机里恰好传来《江山水意》的曲子,新莽的一生克己、坚定、虔诚、愚昧、刚愎、狠辣,但当那个花白的头颅悬挂在公宾就手中时,一切都如云烟般散去了。不知道王莽死前有没有想起过被自己逼死的儿子、被自己逼反的朋友,有没有想起过当黄门侍郎时与杨雄刘歆坐而论道的快乐时光,有没有想起过在叔父王根床前服侍时的谨慎,有没有想起被擢拔大司马不久又被逐出长安的屈辱,有没有想起 “行周公事” 时的春风得意,有没有想起一步步走向皇帝之位的紧张和自信……

王莽身上的迷信、刚愎、外交懈怠这些特点在刘秀身上也有,甚至更有过之,正如书中所言,高帝刘邦本质是个战国人,光武帝刘秀本质上也是个新朝人。说一千道一万,一言以蔽,因为刘秀赢了,王莽输了,虽然他输得不冤。

书的结尾写得极好,寥寥数笔,气势恢宏,穿越两千年时光,勾勒出了儒家的兴衰延宕,这个在教科书中死板腐朽的学派也曾在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它的影响贯穿渗透了中华民族的每一寸肌理,它没能成功地实现圣王理想,但它曾在历史上掀起过无与伦比的巨大波澜。

对于王莽乃至整个西汉,这本书都是一部极好的总结报告,也是深入研究的线索。北宋苏舜钦在读到《汉书·张良传》时大呼 “汉书可以下酒”,在我看来《祥瑞》其书亦然。

阅读更多

书评:《绝叫》

在打车上班的路上读完了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快读完时我停了下来,花了一小会儿才魂归现实,再抬起头时中关村 E 世界已经在不远的前方了。

行文结构与《穆斯林的葬礼》类似(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这种体裁的书,因此总是会想到它),是过去与现在两条时间线和两个主角各一章地穿插着写的。但是由于事件发生在两条时间线的交汇处,因此不仅不会剧透,反而还能从两个角度把读者的好奇心推向极致。

书中对于环境的描透出一种日本作家身上很难见到的洗练和尖锐。比如第一章细腻又普通的小女孩和楔子中化为白骨的“孤独死”“老人”的对比高于一切激烈的言辞。又比如第五章对于东京环境的描写,阳子在一天的不同时间见到了不同的东京,浅淡的几笔就勾出了“东京折叠”的现状。作者的笔力在这种无言的对比中显露无疑。

在人物刻画上,对阳子的描写不是聚焦在一个点上,聚焦在单个人的轨迹上,而是和时代环境的脉搏勾连在一起,这就让人物的呼吸也带有了命运和时代浪潮的律动。阳子的人生轨迹在后半本书急剧转变,但又不显突兀,她是被遇到的一个个人和一件件事推着成为后来的她的。前半本中软弱的阳子和最后心狠手辣胆大心细的阳子一直是同一个人,小时候的阳子已经在软弱中透露出绝情和有主见的一面,长大后的阳子也会在很多场合流露出犹疑和脆弱(直到弟弟纯的灵魂消逝),这两种人格并不矛盾。

反转巧妙,构思精巧,好书。

阅读更多

书评:《消失的13级台阶》

虽然剧情在最后出现了反转,但是并不是特别出人预料,前期的铺垫在这时显露出了它的作用(如那台先进的激光刻印机)。书中人物刻画也挺有趣。前期对于南乡的刻画透露出一丝丝若有若无的隐忍和阴暗,因此刚读时以为他对三上憋着什么坏。三上也是透着一股子蔫坏的感觉。不过最后倒是没啥反转。

依托于剧情,作者在书中对于死刑和司法制度有颇多讨论,这些讨论穿插在各处,以至于你根本无法忽略它们。这些讨论无益于剧情本身,我认为可以省去。

这本书可以放在手机上没事翻翻看,挺适合杀时间的。

阅读更多

书评:《额尔古纳河右岸》

记得是几个月前刷抖音时看到了董宇辉的直播切片,其中他推荐了这本书,当时便加入书单了,现在才来得及看。全书行文气质恬淡从容,即使在讲述紧张的剧情时也是如此,这让我想起来了王安忆的《遍地枭雄》,或许这种气质是女性作家专属的。

虽然剧情很多,但这本书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就是 “我” 所在的一个鄂温克部族在二十世纪这一百年间发生的种种故事。虽然角色们基本上与世隔绝,但是从故事中也能看出外部世界的种种变迁。不过难能可贵的是剧情不是被外部世界推动的,而是在部族中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或者是被自然和命运推动的,从这点来看迟子建并非想要记录二十世纪的种种光辉和荒诞,她是真的只是想记录这个民族本身。

书中的鄂温克人愚昧、迷信、固执,同时也处处洋溢着一种挺拔的生命活力,他们以小型聚落为单位,裹挟着驯鹿逐地而居,人与人就在这一个个聚落中和聚落间发生联系,以及矛盾——但也并非像电影《启示》中一样是血腥的战争和倾轧——大多矛盾也就只是人际交往的调味品。故事中没有反派,没有敌人,就算有,也只能归咎于无常的命运,和人们面对无常的命运的时候表现出的忍耐——抑或是豁达。

全书不长,但是角色极多,关系也复杂,前后跨越了五个代际,这点与《生死疲劳》的感觉很像。由于书中人物是少数民族,还接壤俄国,因此名字都非常难记,还容易混淆。虽然刚刚看完全书,不过其中的人名我也基本忘的差不多了。书中的 “我” 虽然参与进了剧情推进,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 “冷眼” 的旁观者,一个诚恳的记录者,像是在一盏残烛前娓娓道来这并不算激荡的民族的故事。

书中承接剧情转折功能的重要角色当数萨满,尼都萨满和妮浩分别负责了全书的前后两半部分。妮浩每次都用献祭自己孩子的方式来让自己跳的大神显灵,这无疑是作者嵌入剧情中的一只看不见的手,是用跳大神来代表无常的命运带来的悲剧和奇迹——不然妮浩也太蠢了对吧?

故事的结尾,鄂温克人逐渐离开了森林,离开了大自然,逐渐迁走住进了城镇,这个民族也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点。但最后月亮下回来的驯鹿无疑是驱散了这种淡淡的无奈和悲伤的气息,仿佛一切又都回到了 “我” 年轻时的样子。即使时代在变迁,即使一切都变得不遂 “我” 愿,但 “我” 仍然能在这时代的夹缝中找到自己的归宿,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和一切道别。

整体来看这本书是挺值得一看的。

阅读更多

书评:《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本书是上古三朝的祛魅解密,通过大胆的猜测和翔实的论述,辅以大量的考古资料,把一个与教科书中死板教条的描述完全不同的夏商周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本书之前相关的历史很难见诸系统、深入又不遮遮掩掩的材料,说本书填补了领域的空白也不为过。

书中最吸引我的当然要数商朝的历史,无论是早商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还是早商末期的“九世之乱”,又或者是殷商时期的残忍血腥的人祭和独特的文化,都极大地满足了我对于相关历史的好奇心。这些历史很多算不上光辉和正确,但确是真实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我认为教科书应该把这些部分加进去,而不是只顾着跟司马迁打配合,一到三代就开始讲童话故事。当然书中内容很多是基于假设和猜测的,希望更多的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能让这本书的内容不断夯实和扩充。

在看这本书期间,我还特意又去了一趟国博,对照书里的内容再去看 “后母戊”、“后母辛” 鼎,去看妇好墓中的各个随葬青铜器,去看 “酒蒙子” 们浩如烟海的酒器。有了书中内容的铺垫,这些三千多年前的器物都生动了起来。在这堆青铜器面前,你甚至可以想象这样一幅场景:亚马逊女战士一般的妇好,左手端着金灿灿的爵猛灌一口酒,右手手起戟落狠狠戳入 “祭品” 的脑袋,然后踩着祭品的脖子摇晃着拔出戟,然后慢悠悠地走向下一位人牲,贵族和平民们大笑着看着哀嚎的牺牲,武丁手持玉钺在王座上大马金刀,脸上带着骄傲和宠溺的神情——何等诡异恐怖又何等神秘勾人的上古场景。古人的时间也是一分钟一分钟地过的,中华先民们就在这样的场景下度过了大几百年,哦,当然了,被戟戳进脑袋的牺牲也是中华先民。

这里我还想谈谈商纣王帝辛的评价。近年来网络上开始出现一堆 “网庙十哲”,核心观点就是什么商纣王、王莽、隋炀帝都是个顶个的好皇帝,励精图治英明神武,但都步子迈大扯着蛋了所以才亡国。我并不认为这些昏君都如教科书那般,甚至是如史书那般昏庸无能(如论语云:“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但更不认为他们就是被积毁销骨的好皇帝。网上这些评价主要是来自一堆不能自主学习又想表达自己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看到了与自己在义务教育中被灌输的教条不一致的东西就奉为圭臬,在各个场合拿出来炫耀。但一个最为基础的逻辑是坏事好事可以编造,但坏人好人是不太容易编造的,尤其是还在经过了几千年时光的反复冲刷下,量会变,质不会变。

子受虽然解放奴隶,虽然褫夺神权,但这些事情并非从他开头,甚至可以看作几代商王政策惯性在他身上的体现,但与“解放”对应的是,子受在位期间的人祭比前代更为肆无忌惮,尤其是还大规模把贵族也当做了祭品,拿伯邑考当祭品册封周昌(很地狱的思路)就是翦商的直接导火索。子受确是昏君,只是不是昏在炮烙和妲己——经典的亡国之君叙事结构——上,而是昏在大兴人祭,乱用小人,疏远贵族,阻塞言路,吸纳异族却控制不当,朝堂运作几近瘫痪,对西陲一步步壮大的周视而不见,在这些前提下,亡国并不是什么意料之外的事。

夏商周不是什么捆在几条简单规律上的无机的循环,每一个朝代都不一样,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朝代(至少是统治者)都在不断吸取教训,尝试突破,每个朝代也都有建立在科技发展、生产力提升、环境变化、文化交流、宗教和神学等等基础之上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的变迁最终被周固定了下来,成为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内核。

很久没有遇到过这么让人不忍释卷的好书了,读来酣畅淋漓,非常满足。

阅读更多

2024 年 04 月书单

书名 作者 作者国籍 出版社 类型 评分
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李硕 中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品读历史-历史专题 9.0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中国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文学名著-当代文学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