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东晋门阀政治》

今年以来一直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特别感兴趣,这段四百年的历史极其生动,但是却在历史教科书上被草草几句带过,这也符合历史教科书的 “古代突出风光的祖宗,近代突出挨打的祖宗” 的存在意义。这本书是谈及两晋时所绕不开的,几个月前尝试看了一点,但没看进去,感觉书卷气太重,有的措辞甚至到了生僻的地步,颇有些民国史考的风格。上个月又翻开来看,这次读进去了,整体风格还是非常圆融清晰的,也没有过甚的考据,在国庆假期前后各看了一半,总算是读完了。

东晋的历史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其实是比较乏善可陈的,几乎自始至终都在窝囊和内斗中度过,如流星闪过的也就这几大家族的几个人。这几个家族,如果从左右政治局势的能力上来讲,只有琅邪王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和太原王氏六家,去除未掌机枢的郗鉴一族,实际只有五家(顾陆朱张等吴姓大族在经济上强大,但在政治能量上不如侨姓大族)。本书清晰地梳理出了这条主线。关于这几个家族,想到很早以前看过的《上品寒士》这本网络小说,讲的就是魂穿到东晋的少年陈操之的故事,其中的侨姓与吴姓人物非常多,虽然各有性格不同,但是总是搞不清楚谁是谁。现在再读的话想必会别有一番体验。

这本书中提到的人物中我最喜欢桓温。在我不知道桓温其人时就很喜欢 “大丈夫不能流芳千古,就当遗臭万年” 这句话。桓温不是忠臣,更不是好人,但是在两晋这个鼠辈倍出的年代,桓温当得起枭雄这个称号。读桓温这章时突发奇想地想搞点行为艺术:下次去安徽时要拐去桓温墓前喊一声 “可儿”。

这本书提到的战争中我最喜欢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中苻坚因为一场战役的失败而终至灭国,本书从历史规律的角度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民族融合是个艰难而反复的过程,前秦立足未稳而急图南进,失败几乎是必然的,即使是后来几乎完成了民族融合和汉化过程的北魏也最终因发生了六镇起义而至分崩离析,也当视作民族融合过程的余波。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读的书。

阅读更多

2023 年 10 月书单

书名 作者 作者国籍 出版社 类型 评分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中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 品读历史-历史专题 9.0
驴皮记 巴尔扎克 法国 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7.5
楚辞与原始宗教 过常宝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会科学-宗教神学 8.0
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 路风 中国 当代中国出版社 经济金融-案例分析 7.5
流俗地 黎紫书 马来西亚 麥田出版公司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6.5
全球经济史 罗伯特·C.艾伦 英国 译林出版社 经济金融-专题研究 7.5

随笔:《岛上书店》

这是第二次读这本书。记得第一次读是 2016 年,那是我非常难过的一年,应该还是趁着一丝空闲在 Kindle 上读完了这本书。本书轻松愉快又让人忍俊的风格给了我极大的慰藉。这本书的风格挺像埃特加·凯雷特的《美好的七年》的,作者都能在平凡乏味甚至是痛苦的生活中挖掘出最纯真幽默的素材。

期待着第三次读这本书。

阅读更多

随笔:《进化的咬痕》

忘了这本书是鬼谷推荐的还是读《生命进化的跃升》推荐读物里看到的了。本书是专题科普,从牙齿来推断古代人类的食物种类,进而从这个视角出发尝试一瞥人类的演化过程。

书的内容并不算太生动,尤其是其中有大量的历史描写——不是古人类和演化的历史,而是几个科学家的家长里短,颇有种纪录片的感觉。顺带一提,我最不喜欢的纪录片就是这种风格,干货和主题还没播个几分钟,然后镜头就转向了某个屋里翘着二郎腿或者站在湖边的科学家大讲特讲自己的光辉岁月和恩怨情仇,割裂感十足,无聊至极。纪录片真的只是讲主题本身的我只见过《与巨兽同行》,非常好看,其中小鱼上岸后在几秒钟内演化成巨兽的浓缩镜头自从小时候在中央十套看到后就念念不忘,这才叫纪录片。

扯远了,这本书就是文字版的记录片,坦诚地说,我没怎么认真读,草草看完,就当是完成任务吧。

阅读更多

随笔:《罪与罚》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小时候看动画片,忘记是哪部片子(有可能是《德鲁比》)的一个镜头里,一条狗在监狱里的床上躺着,手里拿着一本书,封面上写着《罪与罚》,这个场景在当时的我看来非常滑稽可笑,也十分贴切。

然后就是前年,手机上放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偶尔翻两页,发现根本看不下去,冗长的描述语句,别扭的俄式对话和姓名(还掺杂着昵称),一百大几十年的时间差距,时代背景,一切都是阻碍,那个时候我还认为这是一本艰深晦涩的书,直到前几天再一次翻开它,用了几天时间就读完了。

这本书一点也不晦涩,如果用一句话来讲,就是沙俄首都穷困潦倒的青年拉斯科利尼科夫犯罪以及犯罪后的故事。全书核心线索就是罪与罚:“罪” 的剧情跌宕虽然不如悬疑小说(当然了,这可是一百五十多年前的书),但是围绕着 “罪” 本身的产生、发展,以及如何在青年拉斯科利尼科夫身上生根发芽的描写非常棒,甚至几处还能有些共鸣;而关于 “罚” 的描写则更为深刻,贯穿了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萦绕在拉斯科利尼科夫拧巴扭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中,体现在与索尼娅、母亲,妹妹杜尼亚、好兄弟拉祖米欣、彼得·彼特洛维奇、斯维德里盖洛夫(我敢保证过不了几天这些拗口的名字我就一个不记得了)等人的互动中。这本书真的能让你体会到作为一个罪犯的心情。

拉斯科利尼科夫是个非常拧巴的人,自命不凡又优柔寡断,缺乏果决气质,想当拿破仑一样的人物,可最终还是跨不过去那道坎,被犯罪的事实折磨,最终自首。他的穷困潦倒是与时代相关的,他的拧巴则不止如此。在圣彼得堡 “你能找到任何东西”,可以说整个世界的价值观的冲突都在首都汇聚。一个小小青年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又缺乏弄潮的实力和能力,只能痛苦地挣扎着从与世界的连接中挣脱出来,用逃避和内省来拯救自己。他想要当 “不凡的人”,想要不择手段来让自己一步步往上爬,但当真的杀了人之后,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逾越那道屏障。如他在后半部分的思考所言:拿破仑是不会想 “拿破仑会怎么想” 的,他终归是个凡人。读书时我的共鸣也在于此。

四十多万字的洋洋洒洒,读下来几乎毫无迟滞,今早读完,现在回味不止,这真是一本好书。

阅读更多

随笔:《长安的荔枝》

这是一本有趣的小书,寥寥几章便讲述出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是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最完美的扩写。文中主角是大唐上林署的小官兼荔枝转运使李善德,历史原型是周德文。文中的 “如果你用周德文的视角去审视史书上每一件大事。你会发现,上头一道命令,下面的人得忙活上半天,有大量琐碎的事务要处理” 这句话也是大量篇幅描写的核心,当然了,还有 “尔食尔禄,民脂民膏” 之类的话题。

一个老实人会不会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呢?李善德做到了,但只做到了一半,但当看到一条轻飘飘的指令被层层加码地压到毫无反抗能力的百姓头上时,他还是没能坚持下去,选择反抗杨相国,被流放到岭南荔枝产地。不过也不必纠结,因为没过多久圣人和圣妃都被赶到马嵬驿玩消消乐去也。

这本书最适合在仲春时节就着荔枝读。

阅读更多

随笔:《显微镜下的大明》

这本书的着眼点与谌旭彬的《活在洪武时代:朱元璋治下的小人物命运》一样,都把笔墨点染在了大明这架攀天机器中最细微的几个齿轮上,相比于天下巨变、神器更易之类的主题,这种类型的书有种别致的亲近感,填补了那些让古人得以被当今同类理解的细枝末节。

《活在洪武时代》以朱八八的《大诰三编》为主线,串联起了一系列民间案情,次线是里甲制和 “吏治而非官治” 等县治生态。本书有颇多遥相呼应之处,同样是一系列的案情,而且基本上所有案情都与吏治和里甲紧密相关,甚至直接因果相连。相较于前者,本书还多出的一大块内容是第五卷,即南京玄武湖上存放整个大明户籍田产徭役资料的 “黄册” 档案库,并以黄册为主线串联起了大明近三百年的荣辱兴衰,立意新奇有趣。

从细节着眼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最大程度引发读者的共鸣乃至共情。有了当时详尽的背景、对话以及心理活动做铺垫,你会更清楚地体会到人就是人,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样的,所谓古今差异、东西方思想只是同一个内核在面对不同外部环境时自然而然形成的反馈模式罢了,只要把这个 “外部环境” 补足,那么互相理解似乎也就不是侈谈了。

黄册库的兴衰也反馈了大明的兴衰。随着历史的发展,紧紧箍在每条毛细血管上的利益集团会与有机体抱死在一起,就像转移到全身的癌细胞一样,此时任何人都没有任何办法——除了杀,不分好坏地杀,没有止境地杀,杀到人们不用再互相杀也能好好活下去,杀到所有利益链条都被完全打碎为止,到此王朝更替就完成了。凡是利益团体的灭绝不够彻底的王朝更替都很难长久,随后就会有更彻底的灭绝到来,秦、晋、隋都是如此。王朝的更替绝非 “有德者居之”,甚至 “兵强马壮者为之” 也只是表象,本质正是无尽的杀戮解放了幸存的人们身上的枷锁。当人够少,资源够多时,盛世也就来了。圣人也决定不了杀戮与否,只是尽可能在达到同一目标的前提下少杀些人罢了。

阅读更多

2023 年 09 月书单

书名 作者 作者国籍 出版社 类型 评分
长安的荔枝 马伯庸 中国 湖南文艺出版社 品读历史-历史专题 7.5
显微镜下的大明 马伯庸 中国 湖南文艺出版社 品读历史-历史专题 8.5
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国 译林出版社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9.5
岛上书店 加布瑞埃拉·泽文 美国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7.5
进化的咬痕:牙齿、饮食与人类起源的故事 Peter S. Ungar 美国 新世界出版社 自然科学-科学普及 6.5

随笔:《了不起的盖茨比》

还记得十年前刚上大学时,英语课上老师让我们读这本书的英文版。我已经没有印象到底有没有读完了,只记得买了这本书,小小薄薄的一本。在读这本书时,十年前的一些记忆片段、声音和味道时不时浮现,我虽然忘了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但是记忆也烙印下了更多的东西。同《克拉拉与太阳》一样,书的内容在我看来都算不上太优秀,但是因为读它们时身处闲适惬意的环境,也因此对它们格外有好感。

杰伊·盖茨比作为从底层拼杀上来的 “外来者”,为了自己心爱的黛西,更是为了自己,想法设法跻身于所谓的上流社会。某种程度上他成功了,虽然手段并不干净,但他也不在乎,正如《月亮与六便士》里的史特利克兰一样。他赢得了赞誉的目光,也遭受了无数的质疑和歧视,在身死之后,他构建起的一切都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盖茨比了不起在哪里呢?我想大概是因为虽然他也贪慕虚荣,但他并不满口谎言;虽然他有财富和荣誉构建的坚实的外表,但是内心深处的人格始终是那个一无所有又诚挚热烈的年轻军官;面对世界,他挥洒自如,一掷千金,面对黛西,他又低如尘埃,谨小慎微;他从小就严格约束自己,敢于挑战和进取,甚至不择手段;他爬到了上流社会,对着高贵的人群脱帽致意,倏尔又被无常的命运拖入了深渊。

阅读更多

随笔:《月亮与六便士》

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样,在无数中学范文中见过这本书的引用,也因此一直觉得这是本甜腻又无聊的书,什么 “低头看六便士,抬头看月亮” 之类的只有结构没有内容的矫情的话让我发自内心地敬而远之。可乍读了前两章就发觉被骗了,同样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样,这书一点都不矫情,也没有那么神经质的文艺范,有的只是充满恳切的娓娓道来,是毛姆对于自身体悟的分享,是一本很值得读的书。

查尔斯·史特利克兰放弃了稳定温馨的生活去画画,去追寻 “美”,是一个完全活在精神世界的富足之人,他粗鲁,暴戾,不负责任,冷漠,无情,又为了理想不顾一切,在毛姆看来,他是一个值得尊敬和羡慕的理想主义者。书中的章节也根据史特利克兰的人生阶段而分成了三个部分:在英国,在法国,在塔希提岛。读到最后塔希提岛时再回想法国的施特洛夫夫妇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如此大跨越的情节在毛姆的笔下被轻灵地阐释为时光荏苒,却无半点滞涩之感,大概这就是大师的功力。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很难忽略毛姆强烈的个人风格。在对社交界宴会的描写中,你恍惚间能看到《刀锋》中艾略特的影子;在塔希提岛的风光和人文描写中,《吞食魔果的人》中的托马斯·威尔逊彷佛也在岛上晃悠;在涉及到 “我” 的描写时,毛姆更是极尽方便地给自己安排上了各种便利和人脉,颇有几分《卫斯理》中的风范。

我说这是一本值得读的书不仅是因为史特利克兰其人,还因为其中很多片段都能引发我的共鸣,诚可谓 “六经注我”,如 “生活被安排得太井然有序了。这让我感到心惊胆战。我退掉了我租的小公寓,卖掉了为数不多的家当,决定开始过一种新的生活”,苏珊·桑塔格更是将这种生活模式演绎到了极致,这是我羡慕而不可得的生活;还有很多片段能一阵见血地梳理纠缠不清的话题,如 “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而不是评判。”

这本书不矫情,也不文艺,是一本值得读的很优秀的小说。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