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东晋门阀政治》
今年以来一直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特别感兴趣,这段四百年的历史极其生动,但是却在历史教科书上被草草几句带过,这也符合历史教科书的 “古代突出风光的祖宗,近代突出挨打的祖宗” 的存在意义。这本书是谈及两晋时所绕不开的,几个月前尝试看了一点,但没看进去,感觉书卷气太重,有的措辞甚至到了生僻的地步,颇有些民国史考的风格。上个月又翻开来看,这次读进去了,整体风格还是非常圆融清晰的,也没有过甚的考据,在国庆假期前后各看了一半,总算是读完了。
东晋的历史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其实是比较乏善可陈的,几乎自始至终都在窝囊和内斗中度过,如流星闪过的也就这几大家族的几个人。这几个家族,如果从左右政治局势的能力上来讲,只有琅邪王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和太原王氏六家,去除未掌机枢的郗鉴一族,实际只有五家(顾陆朱张等吴姓大族在经济上强大,但在政治能量上不如侨姓大族)。本书清晰地梳理出了这条主线。关于这几个家族,想到很早以前看过的《上品寒士》这本网络小说,讲的就是魂穿到东晋的少年陈操之的故事,其中的侨姓与吴姓人物非常多,虽然各有性格不同,但是总是搞不清楚谁是谁。现在再读的话想必会别有一番体验。
这本书中提到的人物中我最喜欢桓温。在我不知道桓温其人时就很喜欢 “大丈夫不能流芳千古,就当遗臭万年” 这句话。桓温不是忠臣,更不是好人,但是在两晋这个鼠辈倍出的年代,桓温当得起枭雄这个称号。读桓温这章时突发奇想地想搞点行为艺术:下次去安徽时要拐去桓温墓前喊一声 “可儿”。
这本书提到的战争中我最喜欢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中苻坚因为一场战役的失败而终至灭国,本书从历史规律的角度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民族融合是个艰难而反复的过程,前秦立足未稳而急图南进,失败几乎是必然的,即使是后来几乎完成了民族融合和汉化过程的北魏也最终因发生了六镇起义而至分崩离析,也当视作民族融合过程的余波。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