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土耳其简史》
其实我更希望从这本书里读到蒙古、突厥、帖木儿和塞尔柱的故事,结果全书虽然前边有所涉及,但整体上就是几个苏丹和维奇尔的流水账,殊是无趣。
其实我更希望从这本书里读到蒙古、突厥、帖木儿和塞尔柱的故事,结果全书虽然前边有所涉及,但整体上就是几个苏丹和维奇尔的流水账,殊是无趣。
最近这几年的历史类出版物都喜欢叫这种风格的名字,倒也主题鲜明,省去了挑选的时间成本。标题属于北魏时期跨越了数朝的一位宫女——法号慈庆的王钟儿,但是内容并不完全属于她,甚至可以说内容本质上与她无关:慈庆只是作为一条线索,全书实际上还是在讲述自文成帝拓跋濬到孝明帝元诩这半个多世纪的北魏历史,尤其是顶层的权力演变历史。
今年早些时候在公司欣哥跟我聊天时推荐了这本书,一起推荐的还有同一个作者的《莫斯科绅士》,没想到短短几个月一切都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这在当时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本书的结尾有几句话恰好能写出这种感受:“二十岁时,我们的日子还很长,你尽可以有一百次犹豫不决,一百次异想天开,一百次重新选择——我们拿起一张牌,当时就得决定是保留这一张丢掉另一张,还是丢掉第一张保留第二张。还没等我们弄清楚,牌已经打完,而我们刚才所做的决定将影响到我们未来几十年的生活。”
书中的凯蒂和朋友伊芙以及上流社会的几个人:廷克、汉克、华莱士、迪奇、安妮之间的故事构成了主要篇幅,虽然写的是 “上流法则”,但故事只是平缓地发生,并没有市侩的意味。剧情上最大的起伏来源于廷克 “身世” 的揭秘,以及他和 “教母” 安妮·格兰汀的关系——这两件事其实是同一件事,这段剧情发生时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插入是非常聪明的设计。
在一九三八年的一整年中,凯蒂·康腾的经历串联起了所有人,她在一群人中坚持自我,又左右逢源,靠着《哥谭镇》的创刊在出版社站稳了脚跟,最后与霍林斯沃思家的维尔结婚,步入了真正的上流社会;伊芙经历了车祸、与廷克的扭曲关系和逃婚之后,在西海岸大放异彩;廷克靠着 “上流法则” 经营自己的形象,不惜代价,在故事的最后却回到了一无所有且心灵富足的状态,在凯蒂的心里,他所在之处必有一望无际的天地;华莱士在西班牙内战中阵亡,给凯蒂留下了一笔不大不小的信托;汉克参军,从落魄画家蜕变成了意气风发的军官;迪奇,迪奇作为凯蒂的备胎,属于是典型的大冤种;在这所有人里,安妮才是真正的上流,她是 “精明的曼哈顿人,认定了自己的需要,便花钱来满足这一需要”,“这与她毫无愧意的沉着冷静无比合拍”。安妮站在幕后操纵着廷克,实际上也操纵着凯蒂:“你最好搞清楚谁是你的朋友,康腾。不是帕里什推荐你,是安妮·格兰汀,是她一定要我雇你的。”
这是一本挺不错的书。
“你们射多少冠蓝鸦都没关系,只要你们能打得着,但要记住一点,杀死一只知更鸟便是犯罪。”
小城或是小镇里世代聚居的人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是我最感兴趣的题材之一,此类书首推《那不勒斯四部曲》。这本书讲的是两个孩子视角里梅科姆小镇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故事背景是大萧条之后的南方小镇。斯库特,即 “我”,和哥哥杰姆都十岁左右,父亲是州议员和律师,小镇里有各式各样的人:“怪人” 阿瑟·拉德利,道德败坏到极致的尤厄尔家族,热心的莫迪小姐,尖刻暴躁的杜博斯太太,警长、法官、农夫等等。还有许多黑人。
小镇里的每个人和每个家族都特色鲜明。父亲阿迪克斯知识渊博,温和内敛,是一个坚持原则的正直之人,也是深藏不露的神枪手;怪人一点都不怪,他只是选择了不出门,他是一个憨厚害羞、心里还有几分孩子气的人;杜博斯太太虽然喜怒无常,嘴不饶人,但是在死前几个月拒绝再依靠吗啡,不依赖任何东西,也不亏欠任何人地去世;汤姆和镇上的黑人们也不坏,他们只是黑人,他们会传闲话,帮助人,做礼拜,就像白人一样,庭审结束的第二天,在大萧条的背景下,黑人们还给阿迪克斯家送来了堆成山的食物……
两个孩子在成长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了每一个人——每个人大概都不算太坏,除了尤厄尔以外;也认识到了这个小镇——天然的不公充斥着小镇,人们对希特勒恨之入骨,却能毫不在意地表达着对于黑人的蔑视。对于梅科姆小镇的交代在两个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索中不断展开,最终故事线汇聚在一宗审判上——对于一个黑人的审判,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南方小镇。父亲阿迪克斯是辩方律师,为黑人小伙汤姆辩护——他被起诉强奸白人尤厄尔家的女儿,尽管实际上他没有。小镇上的大多数人尽管看不起老尤厄尔,但相比之下更讨厌黑人,陪审团也是。在法庭上斡旋了良久后,汤姆还是被判有罪,在不久后越狱时被枪杀。在故事的结尾,老尤厄尔在一个晚上尾随 “我” 和杰姆,被杰姆夺下刀子反杀,救下两个孩子并护送回家的是前文用大量篇幅侧面描写的怪人拉德利,直到此时 “我” 才第一次真正地见到了这个怪人——一个普通人。
什么是勇敢?就是即使注定会输,也要去做,就像为黑人汤姆辩护的阿迪克斯一样。
知更鸟什么坏事也不做,所以不要杀死知更鸟,因为它什么坏事也没做。
几个月前跟彭总逛颐和园时被推荐了这本书。我本对这类半传记性质的书不感兴趣,可看完了序言就决定要读下去了,相较于对最后时刻的描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诚恳才是最吸引我的——这是一本不做作的书。
镜头对准的有作家、心理学家、诗人,他们在面临死亡时的表现迥然不同,有的如圣徒般虔诚,有的如孩子般抗拒,有的早已盼望且在心里演绎多年,有的毫不在意,只道寻常。对我来说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极其详实的素材来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死亡,这些素材还都是由世界上最具创造力也最敏感的人群提供的,这种体验并不能从平素生活中得到。
麦田呢?我盼了整本书的麦田呢?
直到看到最后都以为自己看错了书,这本书跟麦田还有守望都没关系。书里写的是生活在纽约的一位被退学的中学生,在退学回家的过程中经历的现代浮世绘,总之世上所有的人都是 “装模作样” 的人,都让 “我” 极其不爽。在麦田里守望也就成为了 “我” 用于暂时逃避现世的一个意象,这点其实我完全理解,我心里也有类似的隔绝了一切烦恼的理想避风港。
这本书并不难读,但也不算特别好,内容琐碎,无法沉浸。或许下次读时能有更多体会吧。
书名 | 作者 | 作者国籍 | 出版社 | 类型 | 评分 |
---|---|---|---|---|---|
麦田里的守望者 | J·D·塞林格 | 美国 | 译林出版社 |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 6.5 |
暮色将至:伟大作家的最后时刻 | 凯蒂·洛芙 | 美国 | 中信出版社 |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 7.0 |
杀死一只知更鸟 | 哈珀·李 | 美国 | 译林出版社 |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 8.5 |
上流法则 | 埃默·托尔斯 | 美国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 7.5 |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 罗新 | 中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品读历史-历史专题 | 8.0 |
土耳其简史 | 诺曼·斯通 | 英国 | 中信出版社 | 品读历史-世界历史 | 6.5 |
月亮与六便士 | 毛姆 | 英国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 8.5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 美国 | 南海出版公司 |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 7.5 |
书名 | 作者 | 作者国籍 | 出版社 | 类型 | 评分 |
---|---|---|---|---|---|
活在洪武时代:朱元璋治下的小人物命运 | 谌旭彬 | 中国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品读历史-专题研究 | 8.0 |
命运 | 蔡崇达 | 中国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文学名著-当代文学 | 9.0 |
战胜华尔街 | 彼得·林奇 | 美国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经济金融 | 6.5 |
平原上的摩西 | 双雪涛 | 中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文学名著-当代文学 | 7.0 |
厕神:厕所的文明史 | 朱莉·霍兰 | 美国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品读历史-专题研究 | 6.5 |
思考,快与慢 | 丹尼尔·卡尼曼 | 美国 | 中信出版社 | 经济金融 | 9.5 |
这本书是 B 站 UP 主 “瘦小透和胖明明” 讲中世纪厕所的一期视频中推荐的。屎尿屁是蛮有意思的一个历史研究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