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平原上的摩西》
双雪涛的书总是在写九十年代的东北,或者说是他的童年。东北环境、煤矿、大下岗、跛子、学校、小混混等意象被恣意拼凑糅合,然后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一篇篇小说中。颇与王小波神似的是,双雪涛也有着一种冷峻理性的幽默感,这点在《飞行家》中也有诸多体现。
双雪涛的书总是在写九十年代的东北,或者说是他的童年。东北环境、煤矿、大下岗、跛子、学校、小混混等意象被恣意拼凑糅合,然后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一篇篇小说中。颇与王小波神似的是,双雪涛也有着一种冷峻理性的幽默感,这点在《飞行家》中也有诸多体现。
这本书应该被列在 “世界上最后一百本书” 名单里。
更新 2023-08-16:忘记在何处看到过(应该不是来俊臣的《罗织经》)古代如何罗织罪名构陷政敌,即挑出一大堆罪状,可大可小,最关键的是要详实细密,什么踹寡妇门,挖绝户坟,能写的都写上,最好像小说评书一样绘声绘色,这样在群臣和君上看来自然恶贯满盈,罪无可赦。这一点大概也与书中第十五章所讲的 “少即是多” 异曲同工,系统 1 注重的是平均值,越细致的描述在系统 1 看来可能性就越大,即 “合取谬误”。一例也可印证:最近在读的罗新《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中,宣武帝一朝的赵修回乡葬父时被参奏 “全无葬父之悲切,还聚众奸掠妇女”,罗新就提到 “不过我猜,这些罪行都是扳倒赵修时临时拼凑的,未必属实。”
看完后非常失望,不过当然也是因为我抱了太过不切实际的希望。总的来说这本书有干货,但不多,同时跟无数的(尤其是美国的)成功人士写的如何成功的书一样,书里有着大量极其无聊的案例——倘若无聊还好,更要命的是过时,充斥着一种腐朽破败的气息。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写书的和很多读书的人都认为加上一堆强行拼凑的案例能让书更生动形象,在我看来这就像写绩效考核时给几个核心文化要素找案例一样,除了拼凑字数以外别无他用。其实只要有什么说什么就好了。
这本书里的朱元璋和电视剧《朱元璋》里胡军扮演的朱元璋可谓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
书名 | 作者 | 作者国籍 | 出版社 | 类型 | 评分 |
---|---|---|---|---|---|
置身事内 | 兰小欢 | 中国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社会科学-政治军事 | 8.5 |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 | L·S·斯塔夫里阿诺斯 | 美国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品读历史-世界历史 | 9.0 |
秦制两千年 | 谌旭彬 | 中国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品读历史-专题研究 | 8.5 |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书名 | 作者 | 作者国籍 | 出版社 | 类型 | 评分 |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米兰·昆德拉 | 捷克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 8.0 |
高中时常在作文范例中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也因此比较抗拒读这本书,总以为是无病呻吟式的辞藻堆积和哲学思维碎片的坟场。读了前几页的时候心想坏了,确实跟我想的一样,不知所云。不过从第一个人名托马斯出现,这本书就回归了小说的本质——昆德拉推了一把,然后这个世界开始转动了。这本书并算不上特别大部头,但内容上非常丰富,感觉像是几个时代和世界相继碰撞并展现在脑中,但并不激烈,只是把揉成一团的纸慢慢展开。与文艺又晦涩的名字不同,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流畅,流畅就意味着这书已经满足了作为优秀小说的基本门槛,那么接下来的任何其他内容都是意外之喜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章节对称性很强,第一部和第五部主角是托马斯,第二部和第四部主角是特蕾莎,第三部主角是萨比娜,第六部主角是萨比娜和弗兰茨,第七部主角是托马斯和特蕾莎(以及卡列宁)。各部剧情相对独立,甚至连时间线上也是颠倒混乱的。
从时代背景上看,这本书是描写布拉格之春和苏联入侵捷克(或许苏联人不这么认为,就像现在的 R 国对 U 国一样)时的故事。自从苏联人来了之后,捷克没有变成地狱,而是成为了更糟的东西,就像人体实验中给人注入病菌后人的皮肤慢慢浮现出可怕的条纹一样,捷克的变化也是这样一点点展现的——“大旅馆” 变成了 “贝加尔”,“市民广场” 变成了 “莫斯科广场”,一切都这样在无能为力的注视中发生了。紧接着 “过了一年,积聚起的所有仇恨(首先拿动物做试验),都转向了真正的目标:人类。开除、逮捕、审判开始了。牲畜总算可以喘口气了”。但这还不是最糟的,如萨比娜在这个背景下想到的 “她想跟他们说,在一切入侵、占领之下,掩盖着另一种更为本质,更为普遍的恶;这种恶的表现,便是结队游行的人们挥舞手臂,异口同声地呼喊着同样的口号”。
从内容上看,那些在作文中恣意引用这本书的高中生大概是都没读过这本书的——大量的情色场景,大量的革命和侵略的历史背景,和大量对于 Communism(以及更进一步地说,心灵控制和媚俗)的讽刺,无论哪点都不适合出现在作文里,除了这个文艺无比的标题以外。所以从这点上来看,拽文拽武但脑袋空空的高中生又比拿腔捏调地朗诵课文的小学生强到哪里去呢?扯远了,这本书是关于几个人的群像剧: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以及卡列宁(一条狗),除了狗以外,这几个人是通过情妇和情夫的关系连接在一起的,中间节点是托马斯。
在表面的意象和主题之外,这本书还藏着巨大的内容并未展露(比如一些人就最后一部的 “牧歌” 都能洋洋洒洒写个几万字,还穿插着昆德拉一堆其他作品),这是我看了很多分析和解读才知道的,在这样的分析文字中我又找到了那种看这本书之前对这本书猜想的感觉,于是我决定不管这些分析了。就像有些人头戴森海塞尔大奥听着《加州旅馆》能泪流满面一样,我尊重他们丰沛的感情,并且只想离他们远点。这本书剧情上好看,讨论的内容并不浅薄,是一本很流畅的小说,而且还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这就是这本书对我的全部意义了,我并不期待更多。
这是一本值得看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