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02 月书单
书名 | 作者 | 作者国籍 | 出版社 | 类型 | 评分 |
---|---|---|---|---|---|
祖先的故事:生命起源的朝圣之旅 | 理查德·道金斯 | 英国 | 中信出版社 | 自然科学-科学普及 | 9.5 |
小米创业思考 | 雷军 | 中国 | 中信出版社 | 创业指导-企业案例 | 7.5 |
埃隆·马斯克传 | 沃尔特·艾萨克森 | 美国 | 中信出版社 | 名人传记 |
书名 | 作者 | 作者国籍 | 出版社 | 类型 | 评分 |
---|---|---|---|---|---|
祖先的故事:生命起源的朝圣之旅 | 理查德·道金斯 | 英国 | 中信出版社 | 自然科学-科学普及 | 9.5 |
小米创业思考 | 雷军 | 中国 | 中信出版社 | 创业指导-企业案例 | 7.5 |
埃隆·马斯克传 | 沃尔特·艾萨克森 | 美国 | 中信出版社 | 名人传记 |
雷军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企业家,我也关注过他的一些发布会和年度演讲,也常在抖音上刷到他的采访切片,实际上本书的一些内容就是雷军接受采访时的回答整理成的。雷军在分析问题时透露出了他严谨而深入的思维体系,再加上比较有亲和力的言谈举止,让他的形象与充满爹味和油腻的很多企业家们判若云泥。
一言以蔽,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雷军谈小米成长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书中有大量的关于产品逻辑、成长飞轮、产品开发、盈利模式的介绍,也有不少小米的趣事。2025 Q1 我的个人 OKR 之一就是梳理沉淀思维逻辑,形成一套初步的系统性思维,这本书对于这个目标的完成也很有帮助。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本书是纯粹的屠龙术,不过相较于泛泛而谈如何屠龙,系统性的屠龙术依然对很多杀鸡宰牛的场景也有指导意义。
由于内容大多由口述整理得来,又因为很多主题分得太细而相互交错,一些结论反复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下——当然这也说明了这些结论的重要性——比如 “用户 + 技术和产品 + 口碑” 这样的飞轮,或者是 “零售 + 互联网 + 硬件” 这样的产品运营体系,这使得全书其实并不算精炼,但仍然是干货很多。
本书值得一读,对于辅助构建系统性的思维体系也颇有裨益。
这本书肯定是我今年评分最高的一本书之一。
全书 R.D. 的个人风格非常明显:简单有力的数学工具、恰到好处的例证引用、坚定不移的学科观点以及对于愚蠢观点(尤其是行业内的)的讽刺批判。全书读下来干货非常非常多,更有很多观点是系统和逻辑层面的(比如 “共同祖先” 到底是在说什么,种群某种意义上是基因库的试验田等),读下来不忍释卷,非常过瘾。
序言中介绍文字的“自规范”机制(因为字母是离散的,因此手写潦草的字迹也很容易被匹配到正确的字母上,因而书写的传承能很好地保留信息),同时进一步以其解释DNA遗传的过程是精妙无比的学科互联(碱基对和密码子也是离散的,讹变也很容易被纠偏)。
第零会合点澄清了我脑海中一直以来的叙事陷阱:所谓人类的共同祖先或者说共同的父母,其实只是从某些易于溯源的DNA的视角出发的(如性染色体和线粒体)。从基因的视角切入,追溯遗传家系时会清晰很多,因为遗传源是排他的,进而遗传路径也是单线的。基因本身在自然选择压下扩散到某个种群或区域,不代表这个物种本身的扩散,因为某个基因的遗传谱系只是整个遗传树上的一条简单路径,根本无法还原整棵树的原貌。正因如此,当我们在谈及 “共同祖先” 的时候其实是在谈针对某一个或某一些基因(如线粒体基因或 Y 染色体基因)的共同个体源头,一旦换一个基因那么 “共同祖先” 就会发生极大的差异,很有可能会追溯到数千万乃至数亿年前(比如下文提到的 Hox 基因)。从真正的遗传谱系上说,人类的遗传总是一个群体到另一个群体,不存在一个单点根节点。
一些数学工具的引入虽然让阅读略微迟滞,但在表达观点上起到了极大的强化作用。比如在论证大脑和体重的关系时,作者将大脑重量的对数作为纵轴,将体重的对数作为横轴,这样把各个典型物种都绘制在坐标系中就会得到一条拟合直线。这个模型尤其迷人的点在于,如果直线的斜率为1,则说明大脑重量跟体重是线性相关的,如果为 2/3,这说明大脑的表面积跟体重是线性相关的(实际上这个值是 3/4,克莱伯法则,本书第三册会提到),这对于说明大脑工作原理极其直观且有力。同时把各个点的来源物种约束在不同范围内,可以通过这条直线与纵轴的交点判断整个物种群的智慧水平,也能够判断离群点代表的物种超出 “同类” 们的聪明程度。
第四会合点里用书籍抄本的错误来表示DNA复制过程的错误的比喻很形象,同时非常自然地介绍了通过比较抄写错误来溯源进化树的方法,如“邻接法”、“简约法”、“似然分析法”等,以及一些常见的思维误区如 “长支吸引效应”(基于对变化数量的简单计数,简约法会错误地将特别长的分支的末端归到一起),这个例子甚至非常适合拿来当计算机面试题。
全书在讲古生物的过程中也会穿插一些如大陆漂移、火山运动类的知识,这些内容并不突兀,反复地强调了生命和地质演变的紧密关系。
第十五会合点中对于鸭嘴兽的介绍令人神迷,它特别的哺育方式,它能感知电场的喙,特别的毒刺等都让这个物种充满了魅力。鸭嘴兽并不原始,或者说跟从古演化至今的动物们一样原始,只是某些特征长得比较像古老的生物,但整体的配置堪称先进。关于蝙蝠用回声建模三维世界、星鼻鼹鼠用触觉建模三维世界、鸭嘴兽用电场建模三维世界的假设非常有说服力,甚至这些感知能力会被我们用于分类颜色的脑区打上不同的“颜色”标签,非常神奇。
第十六会合点中介绍的性选择对于演化方向的巨大推动力能用来解释很多理论:在物种拥有某个基因但未将其发扬光大时,性选择在某个意外且随机的推动力下会让整个物种朝着一些意想不到的方向狂奔,雄孔雀的尾巴,人类退化的体毛,直立行走或巨大的大脑背后可能都有性选择的作用。性选择并非凭空创造某个物种或基因,而是提供一种远大于自然环境的选择压,让演化方向被猛地推了一把。
书中在很多例证上性选择假说与我知道的内容相冲突(比如体毛的退化是为了防寄生虫,头虱和阴虱的生殖隔离正说明了这一点,但性选择假说并不以此为绝对前提),这也很合理,演化是多因子的,更是没有绝对真相的。
说到这里我想额外跑个题:袁绍这个人的评价也是这样,在《三国演义》中,袁绍是个头重脚轻的前期英雄;在一些 UP 主(如 “渤海小吏”)的评价中,他是个躲在何进背后操纵局势的老阴逼,但最终没捞到什么好处;在《秦制两千年》中,袁绍利用何进除掉宦官集团是因为宦官集团从士人手中抢走了官员举荐权力,让 “四世三公” 的家族根基出现了裂痕;在另一些 UP 主(如 “唠点历史”)的视频中,袁绍又不太一样了,他反而是决心与家族分道扬镳的,因为家族已经投靠了宦官集群,自己又出身不高,很难在家族混出头,因而转头追逐成为士人领袖,跟何进互相利用也是为了除掉宦官集团。就像体毛退化一样,袁绍其人也是立体的,其行为也是多因子驱动的,这并不会让这个人像迷雾一样让人难受,反而让他充满了魅力。(顺带一提,我现在已经不怎么看 “渤海小吏” 了,过于拿着锤子找钉子,总是把所有人物和事件往人性上靠,但这种攀扯又缺乏足够的史实依据,反而让历史人物显得过于单薄和神经质,最让我反感的就是对于汉武帝的评价)
第十七会合点,“性状替换”这一内容的引入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说的是亲缘相似的物种如果生活在同一区域在某些性状上会出现极其显著的差异,这是为了差异化竞争以更好地利用资源。显然这一点可以轻松地引申到其他领域,这一理论有趣的地方在于,它似乎不需要任何生物知识也可以由逻辑推演得到。
第二十六会合点中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了大量人类种族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透射出的社会学成因。在解释人类在基因层面差异不大但却在外表上差异很大的原因时,除了广泛的分布外,更重要的是性选择驱动,微小的种间差异被由宗教和文化驱动的性选择快递地放大。性选择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理论。
果蝇的故事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之一,其中介绍了胚胎细胞使用 Hox 基因通过化学浓度梯度 “感知” 自己处于哪一体节,进而调控不同位置的发育和分化。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基因位于绝大多数动物体内,且相似度极高,这其间也闪过了动物演化过程的共祖的影子。
第三十八会合点中混毛虫的故事,从白蚁展开,介绍白蚁肠道内消化纤维素的混毛虫,平平无奇的话锋一转,指向了混毛虫体表的纤毛,每根纤毛竟然是由两个独立的细菌组成的,但这并非是自然界的特例。紧接着作者就指出,植物的叶绿体、动物的线粒体正是生命最早期的 “混毛虫” 身上的纤毛。
本书也并非没有缺点,或者说遗憾,因为是从人类出发向过去回溯,势必会忽略很多典型但不出现在这条回溯路径上的物种,更不会出现很多早早灭绝没有基因遗留到现在的物种,像是三叠纪的恐龙、寒武纪时期的三叶虫和奇虾等,这些物种都是着笔寥寥,跟其他物种一块出现在会合点里一闪而过。
海量的干货,精巧的逻辑,强大的组织能力,让这本书不仅适合通读,也适合随手翻阅。强烈推荐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读。
书名 | 作者 | 作者国籍 | 出版社 | 类型 | 评分 |
---|---|---|---|---|---|
面纱 | 毛姆 | 英国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 7.0 |
“记住,尽你的责任算不了什么,那是对你的要求,就像你的手脏了就得洗一样并不值得称道。唯一重要的是去爱你的责任。当爱和责任合而为一,神的恩典就会降临于你,你会享受到超乎一切认知的幸福。”
英国版《包法利夫人》,读下来感受一般。
一个被标准流水线加工出来的内心空洞的伪贵族小姐,嫁给了一个她不爱但爱她的细菌专家,之后出轨海王被丈夫发现,然后跟着丈夫去霍乱疫区,丈夫死了,她怀着海王的孩子回到了香港,又找了海王,最后自认为洗心革面的故事,整体情节空洞且略恶心。唯一值得看的是霍乱疫区中对于死亡、信仰、责任的描写。
译后记洋洋洒洒讲述如何将标题《面纱》跟剧情相呼应,但在我看来面纱这个意向实在无足轻重,只是特定性格的人在特定场景下做出的特定响应而已。反而是修道院长的话要比剧情本身深沉得多,更值得好好读一下。
还有,毛姆真是偏爱 NTR 剧情,这或许跟他自身相同的经历有关。
书名 | 作者 | 作者国籍 | 出版社 | 类型 | 评分 |
---|---|---|---|---|---|
素食者 | 韩江 | 韩国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文学名著-外国文学 | 7.0 |
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 | 吴钩 | 中国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社会科学-政治军事 | 7.0 |
这本书的行文间时不时闪过吴思的《潜规则》的影子,能看出来作者也在尝试模仿其行文风格和论述逻辑,不过公式化的东西就只有一条 “实际权力 = 正式权力 + 隐权力” 的公式,其实没太大意思。书中的例证也不算太吸引人,但是对于隐权力产生的原因和其影响的分析还是很深入和系统的。
书中所有的例证和论述都可以归集为一句话:正式权力分配的渠道不畅,因此才会诞生非正式的权力分配方式,权力在这些非正式渠道中溢散出来的过程就是隐权力发挥作用的过程。书中的例证围绕师友、师爷、小吏、夫人等角度展开,也都与主题相印证。
书的最后对于中国历代权力转移过程的分析写得很好,皇帝出于限制当前最大的分权者的目的设置了权力旁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旁路逐渐失去初衷和控制,最终成为了新的分权者,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地在中国历史上上演着,从外朝到内朝,从大司马到尚书,从尚书到参知政事和平章事,再到大学士、军机大臣,无不如此。
书也不厚,可以一读。
这是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韩江最知名的一本书。之前并没有读过韩江,读之前我对本书的预期是像《失明症漫记》一样的小说,在一个宏大的思维实验场剖析人性。不过读完第一章以后我都差点以为自己读错书了——倒也没那么差,但也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全书三章分别从 “素食者”英惠的丈夫、姐夫和姐姐的视角观察英惠“疯掉”后几年内的故事。但无论从什么视角来看,英惠都是一个浸泡在自我压抑中的逆来顺受的角色,丈夫将其解读为“高性价比”的贤妻,姐夫将其解读为“搞艺术”的对象——实则只是发泄性欲的工具,姐姐将其解读为一个纯粹的精神病人——直到最后才开始理解妹妹。
英惠小时候自己的小狗在自己眼前被折磨致死,自己还吃了它的肉,时常被父亲责骂殴打,以至于迷路在山林中时不想再回家。结婚之后被丈夫看不起,心理出问题后更是被丈夫和家人嫌弃,被姐夫意淫和诱奸,最后只能跟姐姐相依为命。经历这些事情之后的英惠变疯是毫不意外的。
英惠作为一个平平无奇又被千挑万选过的“高性价比”贤妻,一旦开始成为神神叨叨的素食者,在丈夫的眼中就迅速失去了利用价值,最终以离婚告终。在丈夫的视角中自己是个十足的受害者,妻子平凡又无能,自己跟她结婚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妥协了,结果后来妻子不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让自己吃不好饭,也在外人面前没有面子。这种充斥在日常中的异常很容易让身边的人陷入崩溃——这正是为什么丈夫看起来像是个受害者。但是这样的丈夫自己也不是什么好饼:虚荣自大,还时时意淫自己的大姨子,不过似乎也只是如此,算不得很坏。这种没有嫌疑人可指责的别扭感或许正是韩江想要表达的对于女性的“结构性压迫”。
英惠的姐夫是个典型的非典型艺术家,一直在寂寂无闻中消耗着人生。他对小姨子英惠一直有种变态的欲望(典型的韩国三级片剧情,不知道韩江是不是由此得到的灵感),具体表现在觊觎英惠屁股上的胎记,这兽欲在经历英惠自杀和住进精神病院等一系列冲击之后变得更加炽热难掩。姐夫的欲望在艺术摄影中找到了发泄口,他借由模特让英惠浑身画满植物彩绘,甚至还找来了另一个男模特让他们假戏真做。在得知英惠对于花的彩绘无法拒绝之后,姐夫找来前女友把自己也画满植物,接着得偿所愿跟英惠做爱,然后第二天早上就被妻子抓了现形。在这一章中姐夫的形象是一个油腻且精虫上脑的中年男人,英惠则任由其索取,相较于第一章的家庭形象,这里英惠的弱势更像是社会中和纯粹的两性关系中女性弱势形象的映射。
英惠的姐姐的痛苦未必比英惠更少,在经历了妹妹疯癫和丈夫出轨妹妹之后,英惠一边要顾及工作,一遍要照顾儿子,还要经常去精神病院照料妹妹。在重重压力之下姐姐常常冒出轻生的念头,也在被痛苦挤压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了妹妹。姐姐和妹妹相依为命,这个场景大概就是标准的 Girls Help Girls 了吧,“所以,有一天,当我们醒来的时候”,世界才会真的好起来。
韩国文学和影视作品喜欢把镜头对准问题和阴暗面本身,让人物在预设的场景下演绎极端的剧情,因此韩国电影或小说常以悲剧或一片狼籍收场——滚落山崖的石头必然会粉碎。这本书也有这个问题,韩江想要借由英惠这个角色揭露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痛苦,但是把问题推向了极端,以至于在这些讨论中无法看到可以撬动困境的入口,行文更像是充满痛苦和悲哀的发泄——当然解决问题也并非作家的工作,指出问题已是难得。
这本书拖延了两个月才读,今年的阅读量远比去年低多了,不过本就是个爱好,随意点也不错。
书名 | 作者 | 作者国籍 | 出版社 | 类型 | 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