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枪炮、病菌与钢铁》

这是一本极好的书,给人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人类社会的演进和变迁。同时本书也并不太好读,受写作风格和内容容量的影响,本书读起来绝对算不上流畅,因此需要比较整块的时间和相应的兴趣与耐心。作者从一个普通到基本没人会深入思考却又重要到影响了整个人类命运的问题 “为什么是欧洲人侵略了印第安人并殖民了美洲,而不是相反” 出发,从各个重要的角度阐释了不同地区人类发展的进程。本书提出的比较核心的角度有动植物、文字、技术、洲内和洲际的交流以及人口的角度分别推演出了世界为什么是现在的世界。这些因素之间并不是正交的,有的是各为因果有的是相互促进,比如较多的人口会显著加速技术的发展和改进。总结来说就分为地理、生态环境和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我一直都对于人类社会的演进和变迁有一种只知结论不知有过程的单纯理解,比如在 “印第安人相较于欧洲人的落后” 这一点上,我可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句话既是原因又是结果,陷入循环论证而又不自知,也不去深想。读了本书才明白原来印第安人在美洲找不到合适的大型哺乳动物来驯化,因而也就得不到丰富的蛋白质来源、动力和战争机器;印第安人在美洲也找不到太多的植物来驯化,因而也很难早早地依靠农作物养活过剩的人口,撑不起庞大的政治机构——虽然最终这些都解决了,但是太晚了;印第安人驯化好的作物、技术、文字和政治势力很难通过在南北方向上延伸的美洲大陆快速传播——这意味着穿过不同的季节,更何况美洲的山脉和沙漠也助推了这一阻碍因素;也正因为印第安人缺少与大型哺乳动物的长期相处,在面对相反境况的欧洲人和已经与他们互相习惯的来自大型哺乳动物的病菌时兵败如山倒,迅速陷入了几近灭绝的残酷境地。这一切史诗般的天差地别都来自人类到达各个大陆之初大自然慷慨或吝啬的赐予。

本书的论证来自于对自然实验的发现——而不是构建。书中的一切观点的验证都来自于对自然条件下的不同人类群体的发展的观察和比较,这是绝妙的对照试验,却不是来自于设计和构建,而是源于对于已有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发现。这一方法毫无疑问适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只要能在自然与社会中找到最合适的对照组即可。

这是一本毫无疑问要一遍遍读的书,不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这种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与模式,这是在人类学这门无法精确度量的学科上尤其难能可贵的。

阅读更多

书评:《灿烂千阳》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同为卡勒德·胡塞尼的书,看之前充满期待。与《追风筝的人》相比,本书同样有关战争、苦难、人性,最后几笔都撩拨出了一丝救赎和希望,但整体的基调和氛围要比后者压抑很多。与在阿富汗自带 “男性”、“贵族”、“普什图人” 等 buff 的阿米尔少爷相比,本书的玛丽雅姆和莱拉则是避开了所有的好处,从始至终都在痛苦和压迫中生活。

虽然本书最后莱拉看到了希望,重新回到了喀布尔,也成为了恤孤院孩子们的希望,但是并没有给人一种真的解脱的感觉,相较于索拉博,即使到了最后我也并不觉得阿兹莎和察尔迈伊能从此过上正常孩子的生活,故事结束时的时间背景是 911 事件之后,与《追风筝的人》基本相同,可本书的两个孩子最后又跟着妈妈回到了喀布尔,未来还有很多未知。

与在客观冷静的描述中获取到的感受不同的是,从书中两位主角的视角去体悟女性在阿富汗经历的压迫和苦难带来的震撼要大得多,也真切得多。玛丽雅姆因为是个耻辱的 “哈拉米” 而在年纪轻轻被身居富贵的父亲远嫁千里之外,给了一个年龄、块头和脾气都大得多的鞋匠拉希德,此后二十七年,玛丽雅姆都将在忍耐中度过。莱拉在炮火中失去了两个哥哥,后来又在炮火中失去了双亲,结果被拉希德做局诱骗,成为了他的第二位妻子。玛丽雅姆和莱拉在抢夺一个阿富汗妇女仅能抢夺的资源——丈夫的正眼相瞧——时转为对立,后来又在一个阿富汗妇女仅能经历的痛苦——丈夫的辱骂殴打————时转为合作,发展出了友情乃至亲情。一切剧情都压抑地让人无法喘息。

如果说玛丽雅姆的悲剧还是可以预料的话,那么莱拉的悲剧则是源自命运彻头彻尾的戏弄。两个哥哥在圣战组织中死亡,父母又在圣战组织的火箭弹中身亡,恋人塔里克在拉希德的谎言中身亡——实际上在多年后又出现在了莱拉面前。莱拉因为怀了阿兹莎,怀了塔里克的孩子,在得知塔里克的 “死讯” 后不得不委身于拉希德,从此踏入了和玛丽雅姆一样的痛苦之路。莱拉的幸运,也可以说是不幸,是她能正常生育孩子而不是流产,在生下阿兹莎后又生下了拉希德的孩子察尔迈伊。正当莱拉同玛丽雅姆一样习惯了这种生活之后,塔里克出现了,激化了一切矛盾,最终玛丽雅姆在拉希德掐住莱拉的脖子时杀死了他。

那个在玩闹中毁掉了母亲的母亲留给母亲的遗物的玛丽雅姆,那个每个周四都期待着父亲来看望的玛丽雅姆,那个静心听法苏拉赫毛拉讲解经义的玛丽雅姆,那个追到了父亲的家却被拦在在大门外苦守了一夜的玛丽雅姆,那个看到母亲上吊后惊诧的玛丽雅姆,那个默默忍受婚姻安排的玛丽雅姆,那个被拉希德好言相哄的玛丽雅姆,那个孩子一次次流产后的玛丽雅姆,那个在拳打脚踢中扮演机器人的玛丽雅姆,那个对莱拉充满同情又转为嫉恨的玛丽雅姆,那个被阿兹莎握住手指的玛丽雅姆,那个与莱拉一同逃跑又被追回痛打的玛丽雅姆,那个与莱拉去恤孤院一同看望阿兹莎的玛丽雅姆,那个在激斗中愤而举起铁锹的玛丽雅姆,那个穿着布卡的普通阿富汗妇女,在体育场的一声枪响中结束了一生。

本书同《追风筝的人》一样,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阅读更多

书评:《皮囊》

又是花了整个下午一气呵成看完的一本书。本书与其说是一篇小说,倒不如说是十数篇微型小说的合辑,又或者说是几个人物的速写拼盘。书中每个人物都有着强烈的性格,每个章节都没有实际联系,却又暗暗被一条主线串联起来,即亲情、友情以及家乡和大城市之间的关系。作者 “黑狗达” 对于人生的体悟非常能触动我,似乎写作本书时作者正处于或刚刚走出同样的困境——这辈子该怎么去活。

书中有几个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作者的玩伴具有相似的气质:文展、两位阿小和厚朴,他们虽然性格各有不同,但都是在人生成长阶段经历了小镇和大城市交杂的冲击,以及在这两面夹击下自我萌生出的解脱之道,无论是文展的 “伟人成就计划”,傲慢阿小的傲慢和自大与香港阿小的偶像哥哥,又或者是厚朴的 “世界” 乐队,都有一丝在求索中逃避的意味。

对于母亲和父亲的描写是书中最为动人之处。父亲母亲的感情,父亲早年的挫折和奋起,父亲的中风和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在痛苦中转求神明的母亲,执意替父亲建好四层小楼的母亲,父亲去世后母亲与神明的沟通与和解等等片段都能戳中我的泪点。在我看来,与父亲母亲相关的这几章也是作者最为动情和下功夫的几章。

本书不仅有相当吸引人的剧情,也有对于生活和人生非常精到的感悟,非常值得一读。

阅读更多

书评:《穷爸爸,富爸爸》

这是一本在大学入学时就总是听到别人推荐的书,不过也是在最近才想起来看。一直觉得这本书名字太俗太土,对于期间内容也有几分猜测,觉得不值得一读。这次看完感觉还可以,虽然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于财务管理的描写也并不系统,但是还是可以读一读的。

阅读更多

书评:《飞行家》

这本书还是被一位 B 站 UP 主小隐安利的,看完才发现原来《刺杀小说家》也是双雪涛写的。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以其中一篇作书名。感觉双雪涛和王小波和张小花(网文作者,著有《史上第一混乱》等)都有一种冷静的幽默感。而在行文叙事上双雪涛从来都是吝惜笔墨,有大段的留白,让人读完后意犹未尽,甚至有时还会有不知所云之感。

这本书里大概也能看出双雪涛喜欢使用的意象:国企工厂、烟囱、没落的东北、小城镇中的人情味和大城市中的疏离。他笔下的人物塑造略显单薄,当然这也是因为短篇小说的缘故。透过剧情想表达的内涵大概最终也就回归到了这些意象上来。

这本小说集里我最喜欢的是第一篇《跷跷板》,没有太多的飘逸的思绪的线头,一眼能看懂,又觉得颇有回味,甚至能在一篇文学小说里找到一种悬疑推理的感觉。当 “我” 深夜潜入厂房,在跷跷板下真的挖出尸骨时,前边铺垫的平和舒缓的情节顿时紧绷了起来,但是行文偏偏极其冷静克制,甚至于戛然而止。而其他的几篇都渐渐具有了更抽象的涵义,也掺杂了一丝魔幻现实的感觉,比如《光明堂》中审判三个少年的鱼。

之前看小隐的推荐时还以为双雪涛是偏向严肃和分析风格的作家,没想到作品这么洒脱,也称得上有趣。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阅读更多

2022 年 10 月书单

书名 作者 作者国籍 出版社 类型 评分
蝇王 威廉·戈尔丁 英国 文学名著 7.5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 王东 日本 世界格局 5.0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塞尼 阿富汗,美国 文学名著 9.5
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法国 文学名著 7.0
Unix 编程艺术 Eric S. Raymond 美国 技术书籍 7.0
魔鬼经济学(全四册) 美国 经济金融 9.0
鲁滨逊漂流记 Daniel Defoe 英国 文学名著 8.5
生死疲劳 莫言 中国 文学名著 8.0
遍地枭雄 王安忆 中国 文学名著 6.0
自私的基因 Richard Dawkins 自然科学 9.5

2022 年 10 月除去国庆假期之外,基本上每天晚上下班后都会读两三个小时的书,现在回头看也挺惊异于自己能读真么多的书,种类不拘,有些是以前读过一两次,有些书是一两年前甚至更早开的头,这个月终于读完了。

书评:《别跟我说你懂日本》

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游客讲述自己在日本待了几个月之后的所见所闻,有一些不错的观察,但是整体是对不起这个书名的。书中对于日本现状只是浮光掠影地着眼一系列离散的片段,如 “排行榜”、“樱花”、“食物”、“茶道” 等等,而没有从任何历史、政治结构乃至经济发展的角度入手,进而使得全书更像是一本旅游手册,而不具备任何更深一步的探究价值。不过也是合理,因为本书成书前本就是作者在天涯论坛中盖的一层一层的楼,这样与互联网社区比来倒也具备了几分系统和全面的感觉。

倘若是像了解一下日本的风土人情以及浮于社会表层的人们的行为举止,本书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之选,但是不要指望从书中能获取更多的东西了。书中尚有些金句,如 “没有什么比战斗意志大于战斗力的人更虚弱的了”,倒也能贴补整体上的枯燥浮浅。

阅读更多

书评:《包法利夫人》

这也是一本从小就听说的名著,全书读下来非常流畅,文风温润平和,娓娓道来。剧情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夏尔·包法利的夫人爱玛·包法利(这么介绍是为了解释 “包法利夫人” 名字的来由)在婚姻生活中逐渐对丈夫心生厌恶和不满,转而先后于贵族罗多尔夫和大学生莱昂偷情,最后在高利贷的逼迫中服毒自杀的故事。

爱玛心思开始活泛始于一场应邀参加的贵族晚会,自此开始对身为小医生的丈夫夏尔厌倦,转而期待更浪漫和更自由的爱情。书中对于这一部分的描写相当精妙,“她的心也像那双缎鞋底一样,与豪华的生活接触一回,上面留下了一些难以磨灭的东西”,“在她看来,人生的悲酸,统统盛在她面前的餐盘里。肉汤的热气,会勾起她心灵深处种种令人恶心的联想。”,“夏尔深信他使她幸福,这对她简直是一种愚蠢的侮辱;他由此产生安全感,不啻是忘恩负义。”。不过在后来跟莱昂的相处中又出现了非常幽默的轮回:“他们太熟悉彼此了,再也感受不到云雨的惊喜和百倍的欢愉。他厌倦了爱玛,爱玛同样厌倦了他。婚姻生活的平淡无奇,爱玛在私通中又全部体会到了。” 爱玛的人生不能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她有相当不错的童年,有着爱她的父亲和丈夫,也有不算富足但也足堪温饱的生活,不过她的人生无疑是走向了一场悲剧。

本书写作的目的倒也极其符合那个时代作家的特点,或者说符合每个时代作家都多少有些的特点,即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来反映时代的变迁。包法利夫人正值法国个人意识觉性和资产阶级飞速发展的时期(1848 年),阶级矛盾也在这种发展中浮于表面且愈发尖锐,爱玛最后的悲剧正是由于高利贷导致的。

总的来说,本书值得一读。

阅读更多

书评:《生死疲劳》

这本书看了不止一遍,记得第一次看是高中时得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就去借了一本。无辜地主西门闹在驴,牛,猪,狗,猴,人的轮回中见证了自旧社会以来的时代变迁,期间经历了三代人,这三代人从西门闹的三房太太出发,与整个西门屯的人勾连成一张巨大网,一出出喜剧悲剧和闹剧就在这张网上不断上演。

与余华的《活着》一样,这本书覆盖的时间轴也差不多是从建国到文革结束,只不过相较于前者的纯悲剧性,本书真正的悲剧人物只有三个:西门闹,亲儿子西门金龙和蓝开放,恰好纵跨了三代人。西门闹保留着记忆看着世事变迁;西门金龙极力想当时代的弄潮儿,最后落得个被 “老革命” 同归于尽的下场;蓝开放得知恋人庞凤凰与自己有同一个祖母后吞枪自杀。前半段的核心人物是固执的蓝脸,直到最后都没有入社,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顽抗到底,后半段的核心人物是蓝解放,也是在固执中丢下了县长之位与庞春苗私奔,最终也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落得一个悲剧收场。

书中叙事结构巧妙,西门闹总是能投胎到最合适的动物身上,以绝佳的视角看着西门屯中发生的重大变迁,甚至还能在关键节点上推上一把,让事情有更充足的动力以发展下去。故事情节也并不压抑,虽然乌云笼罩,但是偶尔还能看到一些 “silver lining”,让这本书读起来很流畅而不至于需要停下来舒缓心情。总的来说本书值得一读。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