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穷爸爸,富爸爸》
这是一本在大学入学时就总是听到别人推荐的书,不过也是在最近才想起来看。一直觉得这本书名字太俗太土,对于期间内容也有几分猜测,觉得不值得一读。这次看完感觉还可以,虽然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于财务管理的描写也并不系统,但是还是可以读一读的。
这是一本在大学入学时就总是听到别人推荐的书,不过也是在最近才想起来看。一直觉得这本书名字太俗太土,对于期间内容也有几分猜测,觉得不值得一读。这次看完感觉还可以,虽然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于财务管理的描写也并不系统,但是还是可以读一读的。
这本书还是被一位 B 站 UP 主小隐安利的,看完才发现原来《刺杀小说家》也是双雪涛写的。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以其中一篇作书名。感觉双雪涛和王小波和张小花(网文作者,著有《史上第一混乱》等)都有一种冷静的幽默感。而在行文叙事上双雪涛从来都是吝惜笔墨,有大段的留白,让人读完后意犹未尽,甚至有时还会有不知所云之感。
这本书里大概也能看出双雪涛喜欢使用的意象:国企工厂、烟囱、没落的东北、小城镇中的人情味和大城市中的疏离。他笔下的人物塑造略显单薄,当然这也是因为短篇小说的缘故。透过剧情想表达的内涵大概最终也就回归到了这些意象上来。
这本小说集里我最喜欢的是第一篇《跷跷板》,没有太多的飘逸的思绪的线头,一眼能看懂,又觉得颇有回味,甚至能在一篇文学小说里找到一种悬疑推理的感觉。当 “我” 深夜潜入厂房,在跷跷板下真的挖出尸骨时,前边铺垫的平和舒缓的情节顿时紧绷了起来,但是行文偏偏极其冷静克制,甚至于戛然而止。而其他的几篇都渐渐具有了更抽象的涵义,也掺杂了一丝魔幻现实的感觉,比如《光明堂》中审判三个少年的鱼。
之前看小隐的推荐时还以为双雪涛是偏向严肃和分析风格的作家,没想到作品这么洒脱,也称得上有趣。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书名 | 作者 | 作者国籍 | 出版社 | 类型 | 评分 |
---|---|---|---|---|---|
蝇王 | 威廉·戈尔丁 | 英国 | 文学名著 | 7.5 | |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 | 王东 | 日本 | 世界格局 | 5.0 | |
追风筝的人 | 卡勒德·胡塞尼 | 阿富汗,美国 | 文学名著 | 9.5 | |
包法利夫人 | 福楼拜 | 法国 | 文学名著 | 7.0 | |
Unix 编程艺术 | Eric S. Raymond | 美国 | 技术书籍 | 7.0 | |
魔鬼经济学(全四册) | 美国 | 经济金融 | 9.0 | ||
鲁滨逊漂流记 | Daniel Defoe | 英国 | 文学名著 | 8.5 | |
生死疲劳 | 莫言 | 中国 | 文学名著 | 8.0 | |
遍地枭雄 | 王安忆 | 中国 | 文学名著 | 6.0 | |
自私的基因 | Richard Dawkins | 自然科学 | 9.5 |
2022 年 10 月除去国庆假期之外,基本上每天晚上下班后都会读两三个小时的书,现在回头看也挺惊异于自己能读真么多的书,种类不拘,有些是以前读过一两次,有些书是一两年前甚至更早开的头,这个月终于读完了。
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游客讲述自己在日本待了几个月之后的所见所闻,有一些不错的观察,但是整体是对不起这个书名的。书中对于日本现状只是浮光掠影地着眼一系列离散的片段,如 “排行榜”、“樱花”、“食物”、“茶道” 等等,而没有从任何历史、政治结构乃至经济发展的角度入手,进而使得全书更像是一本旅游手册,而不具备任何更深一步的探究价值。不过也是合理,因为本书成书前本就是作者在天涯论坛中盖的一层一层的楼,这样与互联网社区比来倒也具备了几分系统和全面的感觉。
倘若是像了解一下日本的风土人情以及浮于社会表层的人们的行为举止,本书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之选,但是不要指望从书中能获取更多的东西了。书中尚有些金句,如 “没有什么比战斗意志大于战斗力的人更虚弱的了”,倒也能贴补整体上的枯燥浮浅。
这也是一本从小就听说的名著,全书读下来非常流畅,文风温润平和,娓娓道来。剧情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夏尔·包法利的夫人爱玛·包法利(这么介绍是为了解释 “包法利夫人” 名字的来由)在婚姻生活中逐渐对丈夫心生厌恶和不满,转而先后于贵族罗多尔夫和大学生莱昂偷情,最后在高利贷的逼迫中服毒自杀的故事。
爱玛心思开始活泛始于一场应邀参加的贵族晚会,自此开始对身为小医生的丈夫夏尔厌倦,转而期待更浪漫和更自由的爱情。书中对于这一部分的描写相当精妙,“她的心也像那双缎鞋底一样,与豪华的生活接触一回,上面留下了一些难以磨灭的东西”,“在她看来,人生的悲酸,统统盛在她面前的餐盘里。肉汤的热气,会勾起她心灵深处种种令人恶心的联想。”,“夏尔深信他使她幸福,这对她简直是一种愚蠢的侮辱;他由此产生安全感,不啻是忘恩负义。”。不过在后来跟莱昂的相处中又出现了非常幽默的轮回:“他们太熟悉彼此了,再也感受不到云雨的惊喜和百倍的欢愉。他厌倦了爱玛,爱玛同样厌倦了他。婚姻生活的平淡无奇,爱玛在私通中又全部体会到了。” 爱玛的人生不能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她有相当不错的童年,有着爱她的父亲和丈夫,也有不算富足但也足堪温饱的生活,不过她的人生无疑是走向了一场悲剧。
本书写作的目的倒也极其符合那个时代作家的特点,或者说符合每个时代作家都多少有些的特点,即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来反映时代的变迁。包法利夫人正值法国个人意识觉性和资产阶级飞速发展的时期(1848 年),阶级矛盾也在这种发展中浮于表面且愈发尖锐,爱玛最后的悲剧正是由于高利贷导致的。
总的来说,本书值得一读。
这本书看了不止一遍,记得第一次看是高中时得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就去借了一本。无辜地主西门闹在驴,牛,猪,狗,猴,人的轮回中见证了自旧社会以来的时代变迁,期间经历了三代人,这三代人从西门闹的三房太太出发,与整个西门屯的人勾连成一张巨大网,一出出喜剧悲剧和闹剧就在这张网上不断上演。
与余华的《活着》一样,这本书覆盖的时间轴也差不多是从建国到文革结束,只不过相较于前者的纯悲剧性,本书真正的悲剧人物只有三个:西门闹,亲儿子西门金龙和蓝开放,恰好纵跨了三代人。西门闹保留着记忆看着世事变迁;西门金龙极力想当时代的弄潮儿,最后落得个被 “老革命” 同归于尽的下场;蓝开放得知恋人庞凤凰与自己有同一个祖母后吞枪自杀。前半段的核心人物是固执的蓝脸,直到最后都没有入社,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顽抗到底,后半段的核心人物是蓝解放,也是在固执中丢下了县长之位与庞春苗私奔,最终也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落得一个悲剧收场。
书中叙事结构巧妙,西门闹总是能投胎到最合适的动物身上,以绝佳的视角看着西门屯中发生的重大变迁,甚至还能在关键节点上推上一把,让事情有更充足的动力以发展下去。故事情节也并不压抑,虽然乌云笼罩,但是偶尔还能看到一些 “silver lining”,让这本书读起来很流畅而不至于需要停下来舒缓心情。总的来说本书值得一读。
虽然这本书成书于几十年前,但是丝毫不影响其内容的精到和深刻,这对于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来说是相当难得的。全书前期行文以琐碎的论点为主,略显枯燥,但是到了后半部分开始进入系统论述的阶段,作者在理论构建出的框架中从现实世界信手拈来的各个论据填充其间,不同的论据之间还可以相互化用互补,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从博弈论的角度考察生物种群内和种群间的进化过程,ESS(Evolution Stable Strategy) 的介绍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书中的第一公民是基因,虽然没有主观意识,但是在亿万斯年间通过精妙的博弈手段构建出了现在的大千世界,有种于芥子纳须弥的感觉。从本书的角度出发,发现有很多看似不合理的现象都有了相当可靠的解释,比如为什么社会性昆虫如蚂蚁可以有一部分群体甘愿放弃生育权利而充当任劳任怨的工具人,因为工蚁的基因全部来自蚁后,所有工蚁的基因都是相同的,那么自身是否延续也就无太大的意义,只要保护好蚁后和这个种群,那么自身的基因总会从蚁后身上发扬光大。
又如在生物繁衍中雌性角度的择婿策略,由于雌性大多数情况下不得不花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后代,因此对于雄性的选择也就分化出了两种策略:“幸福家庭策略” 和 “大丈夫策略”。前者是大多数鸟类的选择,即在交配前让雄性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筑巢跳舞抓虫子等)以保证沉没成本能够绑住雄性,让其为后代更加上心。而后者是很多灵长类动物乃至哺乳动物的策略,赢家通吃,雌性倾向于选择强大的雄性繁衍后代,以保证后代也能有更加大的可能性存活并在竞争中取胜。顺带一提,据我的了解,选择了 “大丈夫策略” 的种群会逐渐出现雄性越来越强大以至于在体型上显著超过雌性的特点,这也与我们的观察吻合。
书中还有些观点可以与近期看的几本书相互验证,也是颇为有趣。如性别的产生和两性的分化,在前者上,本书观点与《生命进化的跃升》(尼克·莱恩)和《进化的故事》(奥伦·哈曼)中的观点相同,即通过对基因的随机组合来快速筛选和富集对当下有益的基因组合。而在两性分化产生的观点中本书与奥伦·哈曼的观点不同,或者说可以相互印证补充:本书认为两性的产生源自一部分配子倾向于变大以贮存更多的营养物质以提升产生后代的存活率,那么其他配子只能要么一同变大竞争,要么从质量转向数量,直接减少甚至于完全不携带营养物质,而倾向于极大地增加自身的数量,在这种博弈和协同之中,走质量路线的就成为了卵子,走数量路线的就成了精子,自是两性出现。而奥伦哈曼的观点则不同,虽然也是从细微影响宏观入手,不过其观点中心是线粒体,由于不同配子线粒体结合时总会出现 “自相残杀” 的负面效果,那么干脆一部分配子在减数分裂产生时压根不带线粒体,而全盘接受另一个较大配子中的线粒体,这样也就有了精子和卵子。
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再读,观点或许会随着时间的前进而失去现实意义,但是这种整体性的逻辑框架才是这本书提供的最宝贵的价值。
这是一本在一个晚上一口气看完的书,读完给人的感觉就像《2001太空漫游》一样,虽然已缺乏了新意,但这本质是因为它是这个领域的开山之作。这种略带暗黑风格的成人童话在现在看来已经颇有些 “样板戏” 的感觉,但全书整体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在一群流落荒岛的孩子中分化出了两个阵营,一个是主张完整复刻文明(说是复刻但却透露出刻板和邯郸学步的无所适从之感)的拉尔夫,一个是主张释放野性的杰克。拉尔夫想要生火发信号,建房子,甚至构建出了以海螺为意象的民主制度,杰克则一直叫嚷着要杀野猪,要吃肉。前期拉尔夫由于年龄和靠谱的气质拉拢了所有人,此时大家仍然在心理上和文明社会有着丝缕难分的联系,后来随着拉尔夫和杰克的闹翻,杰克另起山头,逐渐通过武力和狩猎聚拢了几乎所有人,甚至在后期还通过对于 “野兽” 恐惧的渲染来操控人心,活脱脱一出原始社会发展史的浓缩,杰克一人独占了部落首领和大祭司的职务。
在荒岛生活的前半部分大家还能保持基本的理智,即使有分歧也顶多是停留在语言层面,不过到了后期所有人都已经魔怔了,先是在火堆中跳舞的众人误把西蒙当作野兽残忍杀死,又是杰克阵营的人开始对拉尔夫阵营的人下死手,此时拉尔夫身边只有猪崽子陪着他了,紧接着就是猪崽子被杰克城堡外的机关巨石砸死,正当拉尔夫马上要被捅死之时,大人们乘着军舰到达了岛上,结束了这场闹剧。这样阵营分化对立征伐理智丧尽的剧本可以套在几乎一切人类历史上,唯一不同的就是真实世界中没有机械降神。
这本书也让我想起了黄渤和王宝强主演的电影一出好戏,同样是流落荒岛,同样是阵营的分化,同样是民众在阵营之间摇摆,同样是机械降神结束一切,或许其间也有借鉴致敬的影子,顺便一提,这部电影也很好看。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绵长且引人入胜,像是与阿米尔一同经历了一场人生,又像是看完一部电影后的那种剧情和现实交织间的虚幻迷离。唯一的遗憾就是现在才读这本书。
本书大纲相当简单,不需要介绍剧情,不需要人物分析,不要看任何剧透和解析,去看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