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后人已经搞不清楚这个士兵究竟是一个叫作杜吴的商人,还是一个叫作杜虞的屠夫,但这都不重要。公宾就很快跑进室内,找到了那个被杀死的人,他虽然已经被褫去印绶,但身旁的威斗、衣服的颜色,以及那令人印象深刻的面容,使他足以确认,这具尸体就是终年六十八岁的皇帝王莽。
在周六的下午(实际上是 6 月 1 号,而不是 5 月 31 号)读完了这本书的最后几句话,只觉酣畅淋漓,非常过瘾。全书以西汉的政治制度和儒学发展为铺垫,解释了王莽上位的前提条件,书中也详细阐述了王莽一生的起伏。书中内容线索的展开是线性的,像是精品视频的文案,而不是学术报告,需要前后穿插关联来理解。阅读体验好很多。全书行文也时不时显露出作者的 “不过时”,玩梗、膜长者、电影、小说等内容都信手拈来,穿插在整体严肃的论述中格外透出一种清新活泼,这种活泼感与扎实厚重的学识积累在同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于作者本人的好感和好奇。
书看了一多半时,尤其是看到王莽挑起与 “四夷” 之战把国家推向深渊时,我对王莽其人是愈加厌恶的,但是当看到王莽静悄悄死在乱军之中时,我对王莽的感受变得更加复杂了。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被平民砍下脑袋的皇帝,王莽当然罪无可恕,靠着对于僵化教条的痴迷和刚愎的性格,王莽在经济、民生、政府机构、外交上一通瞎折腾,把西汉大好的局面搞得千疮百孔,其狠辣和多疑的性格也让他与家人、心腹、追随者渐行渐远,逐渐成为了真正的 ”孤家寡人“,王莽的死毫不可惜,而且大快人心。但是从今天的角度来评价王莽对于 “内圣外王” 的儒家理想的迷信其实也是不公平的,现在我们有王莽的教训,但是王莽是没有参考的,西汉末期也并非只有王莽信儒家理念和谶纬这一套,这是整个 “学术圈” 普遍的认知,不然王莽的上位也不会那么顺利了,那毕竟是两千年前。
王莽绝非只靠道德表演就当了皇帝,即使有私下授意和串联,支持王莽上位的民意仍然是巨大的;王莽也绝非什么穿越者,经世济民天下大同本就是每个时代的共同理想,他不必从什么别的朝代穿越过去才能知道这些;王莽是个政治家,但是 ”进步“ 太快,没时间体悟事缓则圆的道理,不理解改革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更不理解推动一个国家不只是下发几条命令就可以的,一通折腾下来民意尽失;王莽僵化刻板,用严刑酷吏等法家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儒家理念,最终只能是缘木求鱼,把国家推到了与秦末一样的危局中,可惜他没有秦始皇的手腕和智慧;王莽狠辣到了歹毒的地步,为了自己身上圣王的光环,不惜杀亲杀友,惹得自己的儿子都产生了弑父的念头,最终嫡子全死在了自己手中,当初的朋友也起兵要诛灭自己;王莽多疑成性,自己是权臣上位,因此也极度防范群臣,把大事小情都抓在自己手中,事情处理不完,反而给了下边的人积压和寻租的空间;王莽刻薄寡恩,裂土封侯的许诺过去了十年都没有兑现,把一批心腹和精英阶层推向了对立面;王莽迷信符说谶纬,靠谶纬上位,又被谶纬反噬……
看到王莽死时,耳机里恰好传来《江山水意》的曲子,新莽的一生克己、坚定、虔诚、愚昧、刚愎、狠辣,但当那个花白的头颅悬挂在公宾就手中时,一切都如云烟般散去了。不知道王莽死前有没有想起过被自己逼死的儿子、被自己逼反的朋友,有没有想起过当黄门侍郎时与杨雄刘歆坐而论道的快乐时光,有没有想起过在叔父王根床前服侍时的谨慎,有没有想起被擢拔大司马不久又被逐出长安的屈辱,有没有想起 “行周公事” 时的春风得意,有没有想起一步步走向皇帝之位的紧张和自信……
王莽身上的迷信、刚愎、外交懈怠这些特点在刘秀身上也有,甚至更有过之,正如书中所言,高帝刘邦本质是个战国人,光武帝刘秀本质上也是个新朝人。说一千道一万,一言以蔽,因为刘秀赢了,王莽输了,虽然他输得不冤。
书的结尾写得极好,寥寥数笔,气势恢宏,穿越两千年时光,勾勒出了儒家的兴衰延宕,这个在教科书中死板腐朽的学派也曾在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它的影响贯穿渗透了中华民族的每一寸肌理,它没能成功地实现圣王理想,但它曾在历史上掀起过无与伦比的巨大波澜。
对于王莽乃至整个西汉,这本书都是一部极好的总结报告,也是深入研究的线索。北宋苏舜钦在读到《汉书·张良传》时大呼 “汉书可以下酒”,在我看来《祥瑞》其书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