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读到兰小欢的《置身事内》时其中就提到了京东方的分析案例,也提到了这本书,当时就记在待读列表里了,这几天集中起来把这本厚厚的大书读完了,还是有很多收获的,迷你史诗般的叙事口吻也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流畅和极具期待感。
我在同花顺一直都自选了 “京东方 A” 这只股票,也买买卖卖过几次,这股票的价格在这一两年一直在 4 块钱上下波动,这波动性倒也给我赚了点钱,单从这点来讲,我似乎也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书中全面地介绍了京东方这家企业从北京市电子管厂到北京东方电子公司,再到京东方科技集团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关联的有趣的变化是 BOE 也从 “Beijing Oriental Electronics Enterprise” 到 “Best Optoelectronics Enterprise”,再到 “Best on Earth”),也介绍了从电子管厂就存在的独立自强的工业精神从周凤鸣到张红飙,再到王东升这三代掌舵人的传承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京东方上上下下各级领导和员工的纵向发展和京东方与各地政府、友商的横向互动的过程。
我自工作到现在也一直都是大头兵,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我未曾观察和理解过的。从京东方的故事来看,不可能存在 “大而不倒” 的公司,尤其是实业公司,巨大的产线成本和高频的技术更新都逼着企业不能走错一步,否则资金链断裂就是倒闭清算的下场,在某些特定的市场还存在着隐形的政治压力,这比前两者或许都更要命,与此同似乎,市场给予做对了选择的企业的回报也是巨大的,赢家就可以通吃。京东方就在战战兢兢中成功做对了一道道选择题,同时博弈的筹码也越来越大,从几千万到几十亿,再到几百个亿,这似乎是一条 “不归路”,但无论结果如何,京东方都是一家现象级的伟大的公司。
书中有一半篇幅在讲京东方如何一步步壮大,辛酸的故事、有趣八卦和整个光电行业的波涛汹涌并存与叙事中,读来颇为畅快。剩下的篇幅中有很大一部分在讲京东方为何能一步步壮大:有领导的独具慧眼,有上下通力配合,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有银团的贷款,有友商 “送人头”,有产业发展的变迁,这些复杂的因素共同造就了京东方,同时作者坚信最重要的因素是早在北京市电子管厂时期就扎根并传承至今的独立自强的工业精神。
作者毫不避讳地在书中挥斥着对于短视的经济记者与报刊、教条主义的经济学家和只盯着财务报表的数字的金融玩家的不屑,认为像京东方这样的动态和有机的企业不能只从静态的数字上去分析,而要从全球产业结构和企业战略的角度上去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数字(好看的和不好看的),这点对我也有一些启发。
与我一直以来的观点(也是书中多次批判和反驳的观点)不同的是,企业国有制并非是技术落后和腐朽的原因,反倒是合资与技术引进更容易造就一批 “接盘侠”,到头来不仅没能引进真正的技术,反而还帮外资分摊落后产线的成本。在书中结尾提到了中国核能工业、大飞机、高速列车等一系列核心技术,这些技术并非是近年来引进的结果,而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工业计划中就开花结果了,甚至在当时就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只不过在八九十年代的 “外国的就是好” 的思潮中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放弃),又在上世纪末的屈辱中被重新重视,直到最近开始焕发新的生机。我仍然相信国有制造就了一大批迟缓腐朽官僚横行的僵尸企业,但是书中提到的 “自力更生” 时代传承下来的工业精神也确实一直承托着的中国的高端工业体系,这两者或许也并不矛盾。
知识相互印证的快乐在本书中就有一例:书中提到落后企业如何赶超头部企业时,主要的观点大概描述下来就是不要从主流中寻找机会,要找那些 “想买但无处可买的商品,以及想要这些商品的客户”,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和改变成本结构直接代替而不是演进原有的生态。前一段读《进化的咬痕》时,其中也提到了物种演化的观点:大群体中的基因频率改变很容易被巨量的个体抹去,不容易形成新的物种,反倒是边缘群体的基因突变很容易扩散到整个群体中,进而迅速适应环境并繁衍壮大。生物物种的演化与企业的演化何其相似!很早以前读到《三体》时其中也提到过国家的演化,大意是小国家更容易通过技术进步获得国际社会的主导权,其中也渗透了这种规律,船小自然好调头。
回到这本书上,部头还是太大了,我前后花了六天才读完,虽然确实如序言所说 “读了不会觉得浪费时间”,但倘若能缩减一部分叙事和材料引用,或许表达效果和阅读体验都能更上一个台阶。总的来说本书值得一读。